信息
山东频道 > 信息

“时光切片”见证乡村巨变

2023年02月15日 15:57:38 来源: 德州新闻网

  1月26日,正月初五,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滋镇王元梅村,王风国在自己家中,将老伴郭洪荣拉近了些,举着自拍杆,按下了自拍键。

  引人注目的是这张自拍照的背景:土坯房前,乡亲们簇拥着,郭洪荣害羞地笑,王风国高兴地乐。这是40多年前,德州摄影家徐洪铎拍下的王风国、郭洪荣成亲时的场景。

  再看刚拍的照片:羽绒服、夹克衫,两人笑容满面。

幸福的自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穷得娶不上媳妇,到现在楼房汽车样样不缺,从拍张照都困难,到现在随手拍,我也从社员到木匠再到现在的小老板,家里早实现小康啦。”王风国感慨不已。

  王风国说得朴实,却是“三农”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中的动人叙事。

  社员

  土坯房前光棍汉“脱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增。

  “俺今年60多岁啦,儿子在潍坊成家立业,女儿也已出嫁。别看俺现在乐滋滋的,要搁以前,可不成。”收起手机,王风国讲起了过往岁月。

  改革开放前,王元梅村贫穷,许多小伙子找不到对象。

  王元梅村地处黄河故道,彼时,全村的870多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是盐、渍、洼地。自然条件本来就差,长期以来的大锅饭政策,又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100多公斤,连续19年靠政府的救济过活,穷得远近闻名。

  姑娘们谁也不愿意往这里嫁。村里三十几岁说不上媳妇的,闭上眼睛能说出一大堆,“光棍村”的诨名由此而来。

  穷则思变,不少村民外出谋生。王风国20岁那年去了吉林,做木匠学徒,一是因为他的姐姐在那,二是那儿做木工的收入更高一些。

  改革开放后,王元梅村根据上级指示,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过去的王元梅村,还是过去的那种自然条件,可是政策的改变,大大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热情,景况一年好似一年,粮食和棉花的产量翻了又翻。

  据《陵城记忆》一书记载,1979年,改革开放后,陵县在郑家寨公社试行“包产到组”,1981年进一步改革,将口粮田“包产到户”,1982年,全县24个公社实行“大包干”,生产队将土地按等级平均分配到户,农户自由安排种植,一般是留出一定的口粮田后,其余种植棉花、瓜菜等经济类作物,生产队分配征购粮和农业税、提留任务,按任务交足后归己所有。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王风国和其他外流他乡的社员陆续返回家园,安居乐业。昔日里鸡犬难闻、人声寥落的王元梅村,又充满了生机。

  这期间,最大的喜事是村里的57条光棍汉,一个接一个地娶了媳妇,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小家庭。1982年3月,王风国和滋镇东南寨村的郭洪荣成亲了,途经此地的摄影家徐洪铎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那时,他们的婚房是3间土坯房,王风国戴上了上海牌手表,还买了自行车。

  光棍村的帽子也在喜庆的爆竹声中一举摘除了。村里的社员用一句顺口溜生动囊括了他们当时的新生活:穿新衣、住新房、吃细粮、娶新娘,日子越过越舒畅。

  木匠

  城乡奔走“打出”五间大瓦房

  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国家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不仅进一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初步达到了小康。

  结婚后,王风国干起了木匠活。

  放在仓库里的长刨、短刨、大锯、墨斗,每一样老物件都见证了当年的历史,也为众多家庭送去了最初的家装物品。

  “那时候先是在自己村、附近村打家具,家具主要有木箱、八仙桌、高低柜、大衣橱、碗柜,再到组合家具等。”王风国回忆,那时候的木匠不仅受尊重,收入还高,做木匠一天管三顿饭,还给工钱。

  起先,王风国的活动范围小,后来随着手艺越来越好,他还经常被请至县城打家具。

  妻子则在家带孩子,种地务农,操持家务。随着种子质量的提高、化肥的普及、水利设施的完备,农业增产,种地收入也增加了。两口子勤劳持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1999年,王风国两口子盖起了五间大瓦房,墙上贴的彩色瓷砖在当时显得非常时髦和洋气,让村里人十分羡慕。

  房间里放置着自己打的崭新家具,院子里停放着买来的摩托车,王风国两口子一度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原来只有过年吃肉,现在平常日子肉也没断过,看现在过的日子,再回想照片上那个年代,根本没法比。”

一张张照片“诉说”着时代变迁

  小老板

  “装修”出2套楼房2辆汽车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引发“草根创业”“人人创新”热潮。

  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响应全民创业的号召,我现在成了小老板了。”王风国于1997年转型做装修,目前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负责人。

  转型的主要原因是打家具的少了。

  打家具少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着电锯、电刨到数控机等新式工具广泛使用,制作的成套的新式家具进入千家万户。新式家具既好看,生产效率又高,群众又负担得起,老木匠和他的传统家具也渐受冷落。

  王风国开始转型。做了几年装修工,随着对市场的了解,他开始接装修项目,拉着工人干。

  装修着别人的房间,王风国也在“装修”着自己的人生。

  “做装修,现在一年纯收入二三十万元。儿子在潍坊工作,这些年,我在潍坊买下了两套楼房,先后买了一辆五菱宏光和一辆大众速腾。”王风国说,速腾给儿子开,自己开着五菱宏光。

王风国家里的交通工具不断升级

  “我们村原来木匠多,现在干装修的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装修村’了。全村170多户人家,像我这样干装修的小老板平均10户就有1个,其中还有一些是在外地打拼的大老板。”王风国很自豪地说,整个滋镇,王元梅村的存款遥遥领先,昔日的“光棍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春节期间,村里的水泥路上,停满了私家车。

  “生活越来越好,有装修的功劳,也有农业的贡献。”郭洪荣接过话说。

  农业政策越来越好: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废止;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措施,“三农”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土地流转进入千家万户。

  种地越来越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手机成了新农具,农民用“北斗”来种地……

  “我们家种了11亩地,流转了4亩,去年小麦玉米两季粮食,一合计,实现‘吨半粮’了。”郭洪荣掰着手指算着账。

  改变发生在方方面面:2014年12月,陵县撤县设区,从此陵县成为历史,陵城走进新时代。

  “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回望过去,看看眼下,王风国又发出感慨: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人民群众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记者手记|小故事大时代

  站在40多年前的照片前拍照,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改革开放45年,多少奇迹、多大跨越!住房从土坯房到大瓦房再到购置两套楼房,称呼从社员到木匠再到小老板,车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从账上欠着窟窿,到还账初步实现小康,到大额消费支出多了起来……王风国家的每一处变化,都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见微知著。无论是王风国车、房的提档升级,还是出行从绿皮车到复兴号,抑或是从下馆子到点外卖,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正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小故事,折射出了时代的大变迁,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改革开放永不止步,美好生活再上台阶。激发千万个“王风国”的热情,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共同富裕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记者 王志强 通讯员 王书圣 丁佳宁)(完)

[ 编辑:贾淼 ]
欢迎下载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170010000000000000011110021129366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