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降温、查看温湿度表……在山东莱阳山前店镇东岔河村的草莓大棚里,“80后”村民王雷一早就忙活着调节棚内设备,“新农人”俨然成了“老把式”。
大棚里,白雪公主、粉色恋人等不同品种的“五彩”草莓穿插种植,颜色从雪白到红艳,集齐了“流行色号”。“这是今年最后一茬草莓了,每天线上线下订单仍然很多。”王雷一边采摘一边说,订单主要来自大型商超和线上平台。
东岔河村的“五彩”草莓大棚。新华社记者张昕怡 摄
村里不少草莓大棚都采用高架无土栽培模式种上了“五彩”草莓。“这种模式能提高草莓结果率,一颗彩色草莓就能卖到五六块钱。”王雷说。
东岔河村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草莓,曾在周边颇有名气。但随着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地垄模式产量有限、品种单一,草莓销路一度受阻。
为突破村里草莓产业的发展瓶颈,2017年,东岔河村村支部书记杜晓伟挨家挨户做工作,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550亩,建起了现代化大棚,开始种植新品种。
杜晓伟在大棚内采摘草莓。新华社记者张昕怡 摄
“合作社在优质草莓品种里试种、脱毒选苗,选育出红、橙、粉、白、黑的‘五彩’草莓品种。”杜晓伟说,品牌打开了市场,村里的“五彩”草莓与山姆超市等大型商超签了订单,帮助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
村里草莓产业越来越红火,吸引了40多名在外青年回乡创业。2021年返乡的王雷是第一批回村的大学生。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外务工,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现在返乡当“棚主”,承包了5个大棚,年收入100多万元。
“这两年,回村加入合作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光大学生就有15个。去年,村里还派我到外地学种植技术、培育方法。”王雷说,现在合作社的“五彩”草莓大棚全都由他管理,自己已经成长为行家里手。
在人才的助力下,东岔河村的草莓产业变得活力多彩,草莓研学、草莓采摘等各类活动应运而生,小草莓成为更多村民的“致富果”。
去年,村民张峰将自家大棚打造成了草莓采摘园。“草莓采摘季长,能一直采摘到6月份,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带着孩子来,节假日尤其多。”张峰说,采摘旺季平均每天能收入4000元。
杜晓伟说,村里下一步将扩大“五彩”草莓的订单种植规模,不断丰富研学、采摘等新业态,让小草莓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招牌”。(记者张武岳、张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