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把深化“四雁工程”作为乡村振兴主要抓手,成立“四雁”工作室,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着力打通“四雁”人才贯通使用渠道,形成了头雁领航、归雁返巢、鸿雁带动、雁阵齐飞得高质量发展格局。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铜井镇把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队伍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充分发挥其农村共富“顶梁柱”和“带头人”领航作用,持续打造“泉乡头雁”品牌。
在铜井镇,说起“两泉坡老李”,妇孺皆知。从1978年12月,李树睦已连续担任支部书记45年。从一穷二白的穷乡僻壤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两泉坡党员群众在李树睦的带领下,描绘出草青柳绿、瓜果飘香、乡村幸福的美好画卷。
“我们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乡亲们的主心骨,乡村振兴的带头人,要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对于村庄未来的发展,李树睦充满希望。如今的铜井镇,更多的“头雁”书记不断涌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归雁”返巢,共话桑梓。去年以来,铜井镇实施“归雁返巢”行动,发挥驻外党组织职能作用,建立“归雁”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成立招引服务队,围绕镇域食品、文旅两大主导产业的薄弱环节,科学绘制招商图谱,借助乡村振兴合伙人信息平台功能,创新实施“归雁”技术入股,吸引在外能人回乡支持乡村振兴建设。
一条条流水线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机器,传送带末端,一盒盒预制菜被打包装进不同的箱子……山东锦翰林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文亮正在车间巡视,“把握进度,这批预制菜必须在月底赶出来。”
2021年,王文亮积极响应沂南县“企业家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号召,将企业生产基地迁回沂南县铜井镇。迁回后,山东锦翰林食品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0亿元的销售额,目前,年可产各类预制菜系列产品达8万吨,实现年产值15亿元以上。以沂南基地为核心,将销售路径发散辐射到30多个省市,搭建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铜井镇坚持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鼓励越来越多像王文亮一样的“归雁”踏上回乡路。
“鸿雁”争鸣,英才汇聚。铜井镇围绕文旅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生产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社会服务型,以及技能带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群体,选拔、培养“鸿雁”,提高“土专家”“田秀才”示范作用,营造全镇爱才、引才、用才、留才的浓厚氛围。
在铜井镇官庄村“沂韵”陶笛手工作坊,老师傅在认真地教学徒们陶笛制作方法技艺,不一会,一个造型优美的陶笛就在老师傅的手中初具雏形。铜井镇陶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尤以官庄村盛产陶笛,经过专业技术人员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前的小玩具如今已演变成专业的演奏乐器,物美价廉,畅销全国。
铜井镇挖掘特色民俗资源,开展农文旅“鸿雁”人才、乡村旅游职业人才培育,发现储备一批农村电商实用型人才,加大泉乡铜井及特色农业推介力度,培养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文旅“鸿雁”人才,打造一批民俗农耕、房车露营、乡村研学、精品民宿于一体的新业态,推进电子商务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业态。
“雁阵”成型,齐飞兴业。铜井镇紧盯抓产业促增收这一核心任务,重点抓好农民合作社发展,培育和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强化“雁阵”载力,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铜井镇党委政府每年牵头召开大张庄猕猴桃、南泉冰枣、马泉樱桃、龙泉苹果等“鸿雁”论坛,统一技术支持、农资采购、渠道销售,逐步培育了独具泉乡特色的农业品牌。
治理联动上,邀请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设计,整合部门力量,高标准打造“智慧乡镇云平台”,统筹推进信用积分超市、村规民约、胡同长、网格长等村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制度,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策,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先后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称号。(黄建国 周玉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