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济宁国投集团聚焦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厚植优势、增添活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位,项目建设捷报频传,交出了年中亮眼成绩单。
坚持战略先行,立根固本赢得发展主动
“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优势动能持续深耕发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才能行稳致远。”这是济宁国投领导班子对企业发展的共识。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济宁国投确立了“1+2+N”的总体战略布局,即投资金融1个核心业务,物流贸易和医药健康2个重点业务,现代服务业N个种子业务,形成了“一体两翼多点”协同发展、共同发力的新格局。
在金融投资方面,济宁国投着力打造“百亿基金”“百亿担保”“百亿金融”“百亿资管”四个“百亿工程”,累计参股设立基金52支,完成投资项目178个,管理基金总规模过百亿元。投资企业中,13家成功上市,5家进入上市辅导阶段,权属企业惠达投资、科创投资公司被评为济宁市第一届优秀投资机构
深耕厚植、硕果累累。当前济宁国投资产总额143亿元;2023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78.44亿元,同比增长87.71%;利润总额1.54亿元,同比增长368.57%;实现税收1.19亿元,同比增加153.3%,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拼出了国投“加速度”。
发挥协同效应,改革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济宁国投坚持“差异化、轻资产”发展思路,强管理、活机制,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企业的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实施“三个层级、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在管理层级方面,实行公司总部、二级行业集团、三级子公司“三级管控”,缩减管理幅度,管理重心下移。从业务条线方面,实行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组织人事、财务管理、投资决策“五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团化运作的协同效应。
用好预算和考核两个“指挥棒”。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管理,建设财务集中核算系统、集团资金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费控网报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六大平台,严控预算支出,实施降本增效,财务成本、非生产性支出等大幅下降。抓好目标管理工作,坚持一企一策、分类考核,确保总体有目标、阶段有任务、层层有责任、全程有监管、效果有评估,激励干部职工争先进位、加快发展。
实施混改企业差异化管理。稳妥、有序深入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混改企业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制定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模式,实行ABC分类管控,激发混改企业发展活力。
聚力专班攻坚,积势蓄能项目落地见效
工作中,济宁国投狠抓“项目突破”,实施挂图作战,成立了12个工作专班,建立完善“专班制推进、清单化管理、跟踪式督查”工作机制,营造大抓项目、抢抓项目的发展氛围。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济宁国投践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干部“挂帅”到项目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重心下移。党委会开在项目现场,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实地考察项目情况,对存在问题做到现场决策、现场解决。
守护“一老一小”,国企担当惠及千家万户
济宁国投勇挑重担,在普惠托育和康养产业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效推进,打响了“国投托育”“国投康养”品牌,在“一老一小”工作上走在前、争一流。
组建国有托育平台,截至目前共完成23处社区嵌入式和托幼一体化示范点建设,提供托位1350个,实现社区、机关、企业、医院、高校等类型全覆盖,形成“1+N”特色托育服务体系。济宁国投发起设立济宁市托育服务行业协会,入会单位130家,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建设运营托育管理智慧云平台,创新“一网三平台”托育管理架构,引领全市托育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布局康养产业。投资6.15亿元建设肿瘤医院新病房楼、儒济医院新院区,成立济医互联网医院,为康养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通过自建自营、收购民营等方式,启动康养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在全市分区域布点;发展居家护理、机构养老、医疗专护、如康家园等业务,打造集“康复—养老—医疗”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体系,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
坚持党建引领,素质提升实现人才赋能
济宁国投党委擦亮“党建引领,投资先锋”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聚力强基固本,开展书记“上讲台”讲党课,党务人员“上擂台”大比武,党员“上舞台”展风采;开展支部标准化建设“星级支部创建”“三张清单对照”“党务工作样板”“党建档案提升”四项行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开展“三亮三比一争当”活动,在重大项目、攻关团队上建立临时党支部、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党建共建、党建融合,与多家金融机构、产业集团开展党建共建,确保投资到哪里、党建就到哪里,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以党建推动产业链、项目群。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六个标尺”“三个导向”,健全市场化用工机制,全面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入开展干部队伍建设“大起底”“大调研”。健全完善干部执行力和工作实绩档案,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才工作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建立青年人才“蓄水池”,选派优秀人才挂职锻炼,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形成爱才、育才、用才的高质量人才工作链条,厚植高质量发展人才动力。(彭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