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中心(以下简称“市住房保障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总量已达10.54万套(间)。
多措并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市住房保障中心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满足人才多样化住房需求,助力青岛人才强市战略有效实施。
《意见》不再要求申请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5年内没有商品住房交易记录,在青岛市范围内工作、没有享受过住房优惠政策的无房人才即可申请人才住房。经全市统筹分配后仍有剩余的产权型人才住房,可面向已有1套商品住房的人才销售。
为切实减轻人才的住房消费负担,《意见》将租赁型人才住房优惠租金面积提高至原来的1.5倍,如本科人才原享受标准为65平方米,新政实施后可提高至97.5平方米;允许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产权型人才住房执行优惠价格的面积标准上调1至2档,如本科人才原享受标准为65平方米,上调2档后可提高至90平方米;将产权型人才住房上市交易时间限制由不动产登记之日起满5年调整为网签备案之日起满5年,预计可提前1年上市交易。
科技赋能 升服务管理能力
为进一步强化住房租赁市场监管,打破“业务壁垒”和“信息孤岛”,市住房保障中心不断完善“1+N”模式的青岛市住房租赁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将规范市场秩序的成果制度化、常态化,以高质量成果转化检验主题教育实效。
平台采用“1+N”模式开发建设,其中“1”是政府端,着力于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N”是对接各类社会化租赁服务平台,平台之间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实现服务监管。同步完善了电脑端和移动端的业务办理、系统对接、市场监管、统计分析等相关功能,实现平台“线上”掌上办理和“线下”窗口办理两种住房租赁合同备案方式,并可同步生成具有防伪二维码的电子备案证明。平台运行后,实现房源备案3.39万套,住房租赁合同备案34万件,经纪机构备案近400家,线上注册经纪人或从业人员近700人,完成房源核验15万余次。
在平台助推下,青岛住房租赁市场呈现出三增两稳态势,即租赁住房上市和成交规模、租赁住房消费需求、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住房租金水平、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相对平稳。平台运行后,青岛市住房租赁企业由130余家增加至150余家,市场主体活跃度不断提升。
千方百计解决群众住房困难
市住房保障中心坚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措施提实,以“小户型、低租金”为标准,努力探索具有青岛特色的房源筹集模式,帮助新市民、青年人更好地实现安居梦。
在中山路区域三江里片区项目上试点推行“房屋征收+保护修缮+资源配置+业态集聚”一体化保障性租赁住房模式,打造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落实深度融合的样板工程;努力克服园区分散、企业法人不一等困难,积极落实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相关政策,支持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自有产权的待建土地上按一定比例配建产业配套公寓,解决部分企业职工的住房需求,促进职住平衡;有效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在老四方机厂迁址后留下的老企业搬迁用地上,开发建设中车四方智汇港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提升老城区的形象和品位,加快老城区转型升级进程。(朱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