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齐河县以“贴近群众、普惠共享、应办尽办、适度超前”的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民生改革,努力打造全域覆盖、人民满意、绿色智慧的高质量公共交通体系。
抢抓机遇,谋篇布局“破坚冰”
工作中,齐河县抢抓政策机遇、大胆破冰,开启城乡公交运营体制改革。
强化工作引领。齐河县委深改委经过专题研究,依托县属国有公司,成立齐河城乡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县级城乡公交一体化集成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投资4.1亿元高标准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统一组织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作。
创新经营方式。抽调专人成立宣传发动、政策解读、应急保障、信访维稳等多个工作组,通过深入调研、多角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等,将经营城乡公交的3家客运企业整合为1家国有客运企业经营,依法依规对城乡公交线路经营权及车辆价值进行评估,采取回购、适当经济补偿等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平稳顺利完成84辆车统一收购,无震荡整合了县域客运资源,实现“一城一交、公车公营”。
优化运营线路。根据群众出行需求,结合县域城市布局,聘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编制《齐河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构建“四枢纽、三首末站、十三镇级”城乡公交场站体系,规划建设118对公交站亭、10个智能化公交电子站亭,公交站点由794个拓展至946个;科学布局城乡公交线路74条,线路较改革前增加31条,公交通车总里程达1897公里,全县行政村(社区)公交通行率达到100%,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支撑、以建制村为节点的“城区、城乡、镇村”三级公交运营网络。
公益惠民,打响服务“金招牌”
齐河县聚焦解决城区学生通勤困难、学校区域交通拥堵,农村物流配送慢、寄递难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打响“上风上水上齐河”的城市品牌。
全域公交免费坐。实施“城乡一体、全域免费”,让广大人民群众出行享受到改革释放的红利,更多城乡居民将公交出行作为首选交通工具,群众出行的密度和频次实现倍增,出行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校园公交“微循环”。深入调研上下学高峰期校门口停车难、拥堵等难点堵点,科学布设8条“微循环公交”专线、76个公交停靠点,辐射城区8所小学、16所幼儿园,有效破解线形公交线路难以服务片状学区的难题,获得学校及学生家庭的一致好评。
融合农村客货邮。打造“红齐交邮”服务品牌,充分整合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邮政、快递分拨中心服务站,多方签约合作,通过“快快合作、邮快合作、交快合作、快商合作”等方式,打通快递进村和农产品进城上下行流通渠道,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建成3个县级物流快递分拣中心,13个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实现村级物流点覆盖率100%。
绿色智能,打造出行“新路径”
开启“绿色”出行新体验。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为价值导向,新能源车辆总数达349辆,实现城乡公交新能源车型覆盖率100%。同时,先期投入205台充电桩、22台变压器,完善相关高低压线路铺设、高架车棚等配套设施,确保新能源车充电安全、正常运行。
打造“智慧”出行新模式。坚持科技引领,聘请第三方研究院所,打造智慧公交云控平台,平台接入智能化公交电子站亭后,为乘客提供公交车实时报站、远程多媒体信息发布、便民信息查询、夜间照明、手机充电等多种功能。及时推出微信小程序“慧通公交”,提供线路查询、车辆定位、首末班时间查询等服务,方便群众随时随地查询公交等相关信息、定制服务。
探索“文旅”公交出行新路径。坚持做好绿色智能的结合文章,乘客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精准乘车,实现“点到点”到达景区,开通双层观光巴士旅游公交线路,开通运营齐河高铁站至欧乐堡等串联主要景区的旅游公交线路、假日旅游公交快线和景点夜场专车,运行济南客运中心至齐河旅游景区的假日K906直达城际公交快线,打造“以运带游,运游结合”的“交通+旅游”公交新快线,提供更加畅快、多元化的公交出行服务。
创新运营,算好改革“经济账”
为破解城乡公交全域免费的资金难题,齐河县以有解思维靶向施策,坚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多措并举逐步平衡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成本,确保县域公交客运可持续发展。
争取政策开渠引流。全力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利用新能源车辆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补贴资金、专项债或金融机构融资等政策支持,获取政策优惠、资金支持。
盘活资源挖潜增效。利用新能源公交车、站点等资源,积极开拓定制公交、租赁、广告等业务,约每年可实现收益350万元,交投集团下属企业智新汽车租赁业务预计年收入2000-3000万元。
创新融资筑巢引凤。推进齐河西公交枢纽项目,配套建设涵盖酒店公寓、商业零售、商务办公、客货邮分拣中心、停车场、智能充电桩、光伏发电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盈利约8000余万元/年,为公交项目日常运营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依托国有企业交投集团,进一步探索其他融资方式,梳理盘活下属企业现有资产,起步阶段资金2年内由财政全额承担,2年后逐步减少并最终实现反哺财政投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