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济柴:高质量发展再添低碳智能“新动能”-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3 08/29 16:10:57
来源:新华财经

中油济柴:高质量发展再添低碳智能“新动能”

字体:

  位于山东济南的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下称“中油济柴”)是中国内燃机、压缩机行业知名企业,也是大功率内燃机“金牌产品”企业。作为一家拥有103年发展历史的装备制造行业“老牌国企”,近年来,中油济柴着眼高端、绿色、智能发展方向,在产品低碳转型、智能化发展、价值创造提升等方面积极作为,聚力打造能源装备特色产品链系统制造集成和综合服务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起绿色发电产品矩阵

  中油济柴发展“绿色产品”,早有历史基因。20世纪80年代,受石油天然气装备发展水平限制,国内许多油田都存在着“有气无电”的尴尬局面,中油济柴结合国家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继1965年研制出国产大功率柴油机之后,又踏上了国产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的研制之路。

  历经三年钻研、数百次反复试验,1988年10月,190天然气发动机横空出世,我国迈出了打破国外气体发电装备产品垄断的关键一步,同时也奠定了中油济柴在国内气体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地位,至今领跑全国。

  图为中油济柴大功率气体发电机组服务于山西瓦斯发电项目

  自那时起,中油济柴便开始不断探索、丰富完善自己的绿色发电产品家族系列。截至今年7月底,中油济柴瓦斯、沼气等各类气体发电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70%,总装机容量超过 700 兆瓦,年均减排二氧化碳 600 万吨。目前,中油济柴的国产“绿色动力”产品遍布山西、陕西、贵州、广东等地,为我国能源行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推动新能源业务提速发展

  “十三五”以来,中油济柴主动响应国家“双碳”发展目标,紧跟能源行业低碳绿色转型的宏观趋势,推进新能源业务提速发展。

  特别是2022年以来,中油济柴紧跟中国石油总体部署,大力推动新能源产品装备研制应用,积极参与到中国石油百万吨级全产业链CCUS示范项目、风光气储一体化“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和氢产业链业务布局之中,创建了中国石油新能源产业孵化培育和制造基地,并陆续研制推出电化学储能系统、二氧化碳超临界注入压缩机、分布式能源设备、天然气压差发电装备、氢压缩机、大功率气体发动机等一系列低碳绿色“利器”。

  图为中油济柴电化学储能项目生产现场

  目前,应用于吉林油田CCUS示范工程超临界注入环节的中油济柴CCUS二氧化碳超临界注入压缩机组,正在油田现场开展1000小时工业性试验,机组运行的进气压力达到1.96兆帕、排气压力20.9兆帕,每日注气10.5万标方,项目验收指日可待。

  应用于吐哈油田的中油济柴30/6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项目,2022年底并网运行,实现了中油济柴储能产品应用“零的突破”,截至今年8月22日,已累计平稳运行超过230天,累计输出电能超过1000万千瓦时。

  在塔里木油田,中油济柴于今年4月份中标的该油田首个市场化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配套工程共计110万千瓦时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正紧张有序开展设备保供与现场安装工作,预计年底实现投用。

  今年6月20日,中油济柴成都压缩机分公司中标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水电厂再生能源制氢工程采购项目,为项目一期光伏制氢工程提供2台高压和2台低压氢气增压压缩机,实现了中油济柴在氢气压缩机领域“零”的突破,开启了企业压缩机业务新能源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聚力打造智能化产品解决方案

  如今,中油济柴还致力于输出智能化产品解决方案,让绿色低碳的中油济柴产品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更多元。今年以来,中油济柴在智能加注、自动换电、微网光储充系统等领域不断发力,重点围绕加油站、油库等应用场景,推出了智能加油机器人、智能加油机、充电桩和换电装置等产品,并全力在山东、四川、新疆、西藏、福建等地推进综合智慧能源示范站建设。

  在位于济南市莱芜区的中国石油山东省内首座自建综合能源站,由中油济柴出品的50千瓦/100千瓦时电化学储能系统,作为站点“多能互补、低碳运行”的关键环节,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进行加油、加气、光储充等多种能源补给作业,以及站点日常运行用能,提供了有力的产品和服务支撑。

  该储能系统吸收光伏发电产生的富余电力以及站点谷段电量,在站内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电能支撑负荷,并高效完成夏季“两充两放”。系统每天的累计充电量约160千瓦时、放电150千瓦时,单日收益94元,推动整个站点“零碳”运行。

  图为中油济柴储能系统在莱芜高新区加油站稳定运行

  像这样的综合能源站,未来将会在全国各地更多的出现,中油济柴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也将深度参与其中。当前,中油济柴正聚焦重点领域、关键项目,加快各项新能源业务的落地实施,大力推进电化学储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以及智能加注重点项目、氢压缩机和氢发动机等新产品研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低碳智能“新动能”。(王海军)

【纠错】 【责任编辑:夏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