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沾化区全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探索建立以精品创作为龙头抓手、以灵活演出为中心环节、以政策保障为必要条件的工作机制,推动沾化渔鼓戏剧团从举步维艰到涅槃重生、从小县城走上国家大舞台,叫响“一部小戏走全国”特色品牌,奏响一个剧种与一个剧团互救共赢的“命运交响曲”。
体制改革创新聚合力,破解生存抉择难题。一是实行院团转制。将剧团整建制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保留沾化渔鼓戏剧团牌子,由差额事业单位转为全额事业单位,使其彻底放下“谋生存”的沉重包袱,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了干事创业、推动发展上来。二是改善发展条件。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剧团新办公楼建成投用,配置录音棚、排练厅、舞美室等各类功能用房,并在服装、乐器、音响等设备配置上给予资金支持。沾化大剧院作为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试点剧场,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内置声光电系统达国内领先标准,免费供剧团日常排练、演出使用。三是增强内生动力。制定实施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绩效考核办法,每年邀请4-5名省内专家成立评审团,对剧团全员实行业务测评打分。在综合考量日常考勤、工作成果、演出场次等多重因素基础上,评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考核等次并给予相应奖惩,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经费稳定支持添动力,破解资金瓶颈难题。一是补助惠民演出。自启动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以来,将剧团列为送戏下乡承接单位,对其开展的近1500场惠民演出活动给予经费补贴。二是对上争取资金。组织剧团成功申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资金316万元,获批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补助经费112万元。创排的《打板桥》《老邪上任》等6部渔鼓小戏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立项数创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历史最好成绩,累计争取资金达110万元。三是扶持文艺创作。每年划拨经费对优秀渔鼓戏剧目创作予以扶持,对荣获省级以上重要奖项的项目给予奖励和补贴,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
人才引进培育注活力,破解演员短缺难题。一是留住“老班底”。对剧团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戏骨”,在政治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先后有6人获评“齐鲁文化英才”“齐鲁文化之星”“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二是打造“新势力”。结合戏曲行业特点,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的原则,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的限制放宽到中专,先后从中国戏曲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国内一流文艺院校招纳具备“娃娃功”“童子功”的年轻戏曲专业人才11人。坚持“炼”出本领,鼓励剧团职工积极参与各类业务技能比赛,先后有34人在全省戏剧红梅大赛、全省中青年戏曲演员比赛等省级赛事中获奖。三是着眼“新未来”。实施“渔鼓戏社会联动工程”,把沾化渔鼓戏作为中小学课余选学课程,推进“渔鼓戏进课堂”与“进剧团学渔鼓戏”,年均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为普及渔鼓戏、培养传承人作了有益探索。实施“庄户剧团发展扶持工程”,每年组织剧团对15个庄户剧团、150名乡村文艺骨干进行业务技能辅导,壮大基层专业化文艺人才队伍,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文艺精品创作增内力,破解无人看戏难题。一是坚持“去粗取精”传承。组织剧团挖掘整理《韩湘子》《高老庄》《西游》等多个优秀传统剧目,采用原始唱腔唱调进行复排,重现“原生态”。同时,一改沾化渔鼓戏传统表演“多粗少细”“多拙少巧”状况,创新舞蹈、说唱等表演程式,并研制了获得国家专利的伴奏乐器——渔胡,使高亢、质朴的乡土腔更加细腻、活泼。二是实施“精品小戏”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心雕琢《村里有个烂筐子》《老邪上任》等20余部小戏,斩获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等省级以上奖项40余个。三是激发“守正创新”活力。探索走“院团+公司+院线”的市场化新路子,联合山东演艺集团打造的大型渔鼓戏《郑板桥》通过山东剧场院线平台开启全省巡演;拍摄制作的全国首部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在全国放映5万多场,荣获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等三项国家级大奖。四是践行“文艺为民”宗旨。坚持把优秀获奖剧目送到田间地头,平均每年完成文化惠民演出近200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聆听乡音、乐享生活的同时,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