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着急,慢慢说。”一张大大的桌子围坐着几位当事人,适当安抚情绪后,“枣乡情”调解室负责人徐明征习惯性地拿出笔记本,聆听并耐心记录双方的诉求。从邻里矛盾到土地纠纷,在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遇到矛盾纠纷,大家习惯来到调解中心找徐明征“主持公道”,其身后的“枣乡情”调解室,正是滨州市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成果之一。
如今,在滨州,以“枣乡情”调解室、“梨园”调解室等为代表的多个品牌调解室遍地开花,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特色解纷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就地化解矛盾的故事不时上演。
近年来,滨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乡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构建起“大调解”工作格局,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不断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绘就出滨州最美“枫”景。
健全组织网络,构筑“大调解”工作体系
滨州市活跃在各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正成为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定大局、给人民群众带来安全感的重要力量。
滨州市共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762个,各县市区全部建立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构建起纵贯县、乡、村(社区),横联各行业、专业领域的人民调解网络。实践中,扎实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在医患、交通事故、金融、婚姻家庭等领域全覆盖,推动在产业园区、商会组织设立涉企调解组织,切实助力民生保障和营商环境打造。出台《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健全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指导市、县两级99个行政部门率先建立了行政调解组织,切实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重点突破。
此外,滨州市创新建立了矛盾纠纷调处“五步工作法”,顺畅了预防摸排、稳控调查、分析研判、联动调解、总结反馈的工作流程,同时整合各类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构建非诉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网络,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该工作方法在阳信县全面铺开,激活了调解为民的“神经末梢”。
加强队伍建设,巩固“大调解”智力屏障
作为全省率先实现县乡专职人民调解员全覆盖的市,滨州市充分挖掘人才资源,组建起一支与群众“离得近、叫得应、关系熟”人民调解队伍。近日,司法部发布《司法部关于表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决定》,滨州市1个集体,3个个人榜上有名。2019年以来,全市涌现出全国、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30余个。
全面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县乡全覆盖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县级5人、乡镇(街道)3人的标准,为7个县市区、91个乡镇配备了38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使基层司法所实现“3+3”的人员力量配备。此外,充分利用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员力量,积极吸纳法律服务工作者、医生、专家学者和退休法官、检察官等担任调解员,优化调解队伍结构,充实人民调解法治力量。
目前,各县市区都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采取“生活补贴+以案定补”的方式发放补贴,鼓励调解员多干、干好。无棣县还为签订劳动合同的专职调解员缴纳了公积金,提升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归属感。
强化部门联动,提升“大调解”工作质效
滨州市注重加强多部门联动,不断扩大人民调解“朋友圈”,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深化平台共建,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力整合司法行政、公安、信访、法院各类资源,运用“线上+线下”模式,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将非诉讼方式作为化解纠纷的首选,建立健全诉讼、信访、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和解、法律服务、仲裁与人民调解的对接联动机制,完善诉调、访调、诉访、公调、检调衔接程序,切实提高了社会矛盾纠纷非诉解决效率。滨州市还探索创新设立了律师调解工作室、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家事纠纷联合调解工作室三家诉前调解工作室,为诉调对接再添新助力。
另外,滨州市充分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作用,开展村(居)法律顾问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推荐237名村(居)法律顾问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从源头上减少信访和诉讼案件的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全市376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38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共调处矛盾纠纷2万余件,涉及金额600万余元;全市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686件,涉及金额377万余元。(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