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充分发挥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存广泛、非遗种类繁多的优势,做好整合、传播、产业“三篇文章”,延伸“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链条,推动传统文化体系化产业化发展,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提供了强大动能。
做好整合文章,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平台
牟平区将散落民间的非遗文化串点成线、连点成面,一体展示,全区非遗资源上了“身份证”、有了“大平台”。
一方面,挖掘一批资源。充分发挥文化馆及民间爱好者力量,通过征集、调研等手段,对全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进行登记,建立非遗数据库,成功申报梅花摔手螳螂拳、胶东花饽饽习俗、棒槌花边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12个、区级非遗项目48个。
另一方面,打造一批基地。依托菜根香面食加工中心,整合全区40余个非遗项目,把非遗体验、产品展销相互结合,打造集文化、旅游、饮食于一体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此基础上,延伸打造木工非遗传承基地、纸翻花非遗传承基地,既让群众手工体验传统制作技艺,又带动非遗产品市场化消费。
做好传播文章,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牟平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专业优势,支持传承人授徒传艺,开展传习活动,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人都成为传承人。
一方面,聚焦学生群体,撒下非遗“火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棒槌花边、梅花摔手螳螂拳、牟平花饽饽等“非遗”文化引入课堂,非遗传承人每周走进校园传技授业,同时依托非遗传承基地、木工非遗传承基地、纸翻花非遗传承基地,组织学生定期研学,由非遗传承人授课传艺,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心里种下非遗的“种子”。
另一方面,创新宣传载体,实现“星火燎原”。借助文化服务车,以“流动的非遗”主题,在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大院等场地进行流动展览,传承人现场教学,让群众现场感受非遗文化独特魅力;以“守艺牟平”为主题,拍摄“花饽饽”“木工非遗”“果模”等短视频40余个,在“牟平发布”“赏新阅牟”抖音平台发布,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传播力影响力。
做好产业文章,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活力
树立品牌意识,以标准化为目标,构筑非遗产业链,通过整体包装,一体营销,打响“牟平手造IP”,让非遗既有魅力又有“钱途”。协助菜根香非遗传承基地完成与60余家旅行社意向协议签订工作,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万余人次,将非遗文化价值转化为可观的经济价值。依托烟威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山东手造烟台好礼展示体验馆,将烟台、威海“手造”产品尽收其中,让游客通过观、听、购、娱的“一条龙”体验,了解牟平风土人情,购遍“手造”产品。
建立“非遗手造+文创”产业生态链,依托菜根香非遗传承基地、杜木匠木工非遗展示馆、纸玲珑四大发明研学基地、吉斯波尔酒文化研学基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非遗传承人“玩”转“非遗”,推出棒槌花边、柳编、花饽饽、鲁班锁等研学商品以及轻便、易携带的旅游伴手礼,通过“手造+电商”,让非遗产品走出牟平走到全国,焕发持久生命力。(张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