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起来了!快看我们这边的龙头,你们能拍到吗?”10月22日一早,几个正在山东潍坊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场表演舞龙灯的民俗艺人大喊着。活动现场,舞龙灯、跑旱船、骑毛驴等各种民俗文化精彩纷呈,许多大学生身穿汉服放着风筝,不远处,独具特色的山海经主题风筝缓缓飞起。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第四届全国传统风筝创意扎制大赛颁奖暨潍坊浮烟山风筝文化旅游基地揭牌仪式缓缓拉开了帷幕。
平均年龄60岁左右
为演出训练近两年
亮片彩带装饰的“花船”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卧龙桥民间文艺杂耍艺术团的队员们一大早就来到浮烟山排练表演。“舞龙灯文化在潍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为了能完整表演出一个舞龙灯节目,我们训练了将近两年。”团长高金之说,他们团一共有36人来参加今天的活动,队员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为了能演好舞龙灯,他们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练习。
“龙头非常重,你可以试试看,每次我们练完一圈跑下来,拿龙头的队员都累得大汗淋漓。”高金之表示,自己和队员们这次到潍坊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场表演潍坊传统民俗艺术,就是希望能让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了解、认识到潍坊,让更多人知道,潍坊不仅仅只有风筝能“起飞”。
大学生身穿汉服放风筝争当传统文化“代言人”
“我是第一次穿汉服来放风筝,希望能将这两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共同传承、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来自滨州的李睿是一名就读于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大一新生,她跟着学校社团一起来到潍坊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场,这次他们一共来了30多名学生,无论男女都身穿精美优雅的汉服或改良传统服饰。
“我今年大二了,是跟学校的志愿服务队来的,这是我第一次放风筝,我感觉放风筝比我想象中要简单一些,看到自己的风筝飞起来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王语菲说,这次他们专业一共有60多名大学生自主报名来参加志愿服务,分别来自全国各个地方,他们的风筝是主办方送的,希望他们能一边好好服务,一边享受放风筝的乐趣。
神兽飞上天
万物皆可飞
随着活动到达高潮,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扎制选手,一一上台领奖,他们有正在读书的00后大学生,也有从业40余年的老潍坊手艺人,即便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年龄相差甚远,但他们所有人对于风筝的热爱与深情,却是出奇的一致。
“我们这次一共来了十几位风筝扎制的队员,《山海经》是很久以前我们就想做的主题,结合现代风筝扎制的特点,将古代神话中那些奇幻神秘的文化展现出来,不仅是一种创新,更会让越来越多人注意到我们潍坊的风筝。”潍坊班墨坊风筝有限公司的赵跃勇说,他已经从事风筝扎制工作40多年了,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创新与进步,让更多人关注到潍坊风筝的魅力。
“在我们眼里风筝文化就像是《山海经》一样,神秘又奇妙,潍坊的风筝已经飞了2000多年,对于2000年前的人来说,风筝何尝不像《山海经》一样充满玄幻色彩呢。”赵跃勇表示,现在他们的风筝扎制团队里不仅有众多从艺几十年的老手艺人,也有不少年轻的风筝爱好者跟着一起学艺,这不仅仅是风筝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时代与世界潮流对于风筝艺术的认可。
“作为风筝的起源地,开展此次风筝扎制比赛,既能够帮助同行之间切磋技艺,互相交流,也是展现老潍县风筝文化技艺的一次舞台,对于擦亮潍坊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作用。”大赛评委专家刘志江说。
记者 吴昊 见习记者 亓子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