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底蕴,壮大主流声音;
立足文化惠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讲好齐河故事,主动展示齐河砥砺奋进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
2023年以来,山东省齐河县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围绕践行“齐河三问”、打响“上风上水上齐河”城市品牌等重要部署,聚焦“三强县”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涌现出一大批守正创新、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凝聚起“齐河人爱齐河、希望齐河更美好”的强大合力,新时代齐河文艺事业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
“水有源,树有根,我们谈齐河要从齐文化谈起,从齐文化扎根的土地做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和发扬时代精神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齐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党组书记孙茂同表示。
步伐紧跟时代
——展现大义图谱
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既是印记,更是精髓和灵魂。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成果,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
“百岁老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无价之宝,对于城市来说是幸福指数的象征。寿星越多,意味着更多人正享受着有保障有质量的老年生活。据卫健部门统计,齐河百岁以上老人共90人,数量居德州市百岁老人的五分之一。2023年联合国国际老龄组织正式向中国齐河县颁发‘世界老年友好城市’认证证书,齐河县由此成为联合国国际老龄组织2023年正式推出“世界老年友好城市”认证项目以来,全球首个通过认证的城市。为此,齐河也叫响了‘长寿之乡 生态齐河’的城市名片。”1月24日,在齐河县文联,孙茂同拿出一幅幅老人画像进行展示,“这些画像是去年我们通过‘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邀请省文联、省美协来齐河黄河写生采风创作的,最后20余名美术家历经数月创作出大型山水画作《齐风颂长河》及26幅百岁老人画像赠予齐河,这些作品展出后,不少群众观后都说很感动,生活在齐河很幸福……赢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齐河自古就是一方德厚民淳的热土,“仁义、忠义、信义、孝义、侠义”为主要内容的“大义齐河”品牌光彩熠熠,齐河在文艺事业推进上也展现出具有齐河特色的大义图谱,像上述为百岁老人作画只是其中一角。
把握“红色”主基调,齐河搭建活动载体,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围绕重大主题,县文联举办了黄河文艺大讲堂、“讲文明、树新风”、向先进模范学习宣传、“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经典诵读、戏曲书法进校园等活动。
镜头聚焦人民
——讲好齐河故事
“成天就是小区小区,小区比你家还亲,比你老婆还亲,你跟着小区过去吧。”
“我那天不是做饭来嘛,前天我还烧水来哩。”
这是1月22日,晏城街道永安社区项目小区党支部书记郭延勇和县戏曲家协会副主席于凤云排练《咱们小区的郝书记》的一幕。“这个情景剧小品是由关工委关爱艺术团顾问高元顺执笔编剧,以晏城街道永乐小区党支部书记左立部为原型创作的。”县戏曲家协会主席杨金环介绍,“小品原型是基层党支部书记,这个小品咱们请了‘真书记’来演,就是为了情真意切。编剧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寓情于理、寓教于乐。”
“这个小品演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儿,我还挺有‘代入感’,很容易入戏。”演“郝书记”的郭延勇笑呵呵地说。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齐河县鼓励农民文艺、文化爱好者发展“庄户剧团”、创演“小戏小剧”,纳入“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让剧目创演回归为民初心。
为了让镜头聚焦人民,齐河县文联围绕强服务,搭建文艺志愿服务整体架构,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创作。“文联要发挥组织优势,就要在‘联’字下功夫,其核心就是‘做人的工作’,其立足点就是‘交心’,要把文联建设成为全县文艺工作者‘心之依归的地方’。”孙茂同说,齐河县文联的“联”字工作是多元化的,既要加强上下联动,尤其强化镇街与协会、协会与文联、镇街与文联之间的联动,加强三方资源整合,推动优秀文艺品牌活动的有效互动和产业资源联动,又要强化不同文艺专业领域内的“联盟”,强化专业深度与影响广度。
县文联坚持“支部建在协会上”,推动党建与文艺深度融合。目前,县文联成立作协、书协、美协、曲协、摄协、音协、民协、朗协等8支队伍,共有会员1100多人,并在县委“两新”工委下成立8个文艺家协会功能性党支部,建立完善县文联党组对各协会党支部的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选优培强文联及其下属8个协会的党组织,形成文联党组抓总、协会支部跟进的“1+N”组织格局。
进入腊月以来,县文联副主席陈潇姝一直忙着组织县里的书法家、画家们到祝阿镇古城苑社区、牡丹社区等处送春联、送年画。活动现场,红色春联纸在桌面铺开,书法家们饱蘸墨汁,挥毫泼墨,以笔墨承载祝福,以春联展望新愿,一副副精心创作的寓意吉祥、充满祝福的春联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县文联“旗燕”文艺志愿服务队和28个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也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长期以来,他们精心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主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为契机,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不光线下服务到位,县文联还积极拓展线上阵地。县文联持续创新文艺志愿服务形式,加强“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的科学规划、系统整合、深度融合,把握特点规律,拓宽渠道载体,不断探索文联工作发展新空间,在大义齐河微信公众号等推出书法作品等线上展览,推动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各展所长、一体发展,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文联工作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作精益求精
——扎根生活沃土
2023年11月30日,随着第五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拟获奖名单的公示,齐河文艺界沸腾了——本次“长河文艺奖”,齐河有11件作品上榜,获奖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也无怪乎齐河文艺界如此欢欣鼓舞,德州市“长河文艺奖”作为德州市文艺界最高奖项,每两年一届。本次评选包括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美术、书法、摄影、电影、电视、民间文艺、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和评论等13个艺术门类,经审核,共有196件文艺作品参评,经初评、终评,共评出拟获奖作品77件。
“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是作家的立身之本、终身之计。”赵方新是现任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市作协副主席、齐河县文联主席,是齐河文坛的重要组织者之一,也是齐河文学创作的带头实践者。他的报告文学《烈火芳菲》获得了文学类“长河文艺奖”,他的作品曾经两次获得泰山文艺奖。
以散文和报告文学见长的赵方新写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他的小说和散文深受汪曾祺、孙犁老一代作家的文风濡染,又受山东本土作家尹世林、刘玉堂、张炜等人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乡土色彩和语言至上的趣味追求。当被问到有什么写作秘诀,赵方新笑了起来:“哪里有什么秘诀,就是扎根生活、勤耕不辍。”
在文学创作上,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齐河涌现一批又一批作家,呈现出老、中、青梯队创作的喜人局面,形成一条隐形的数代同堂“文学链”,发展到现在,红色文学、都市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都是这条链条上晶莹的珍珠。且在文学创作人才上,齐河呈现出以张庆岭、华锋、解永敏、英伦为代表的第一代作家,以王新艳、张海梅、张玉华、付其文为代表的第二代作家,以冷海隐士、侯寿伟、马玉凤为代表的第三代作家的老中青结合作家梯队。
为展示齐河文学发展成就,让文学跟现实紧密对接,县文联组织作家作品,连续推出了三套《黄河文丛》,集中展示齐河文学成就,反映火热的生活,挖掘齐河地方文化。目前第三辑《黄河文丛》已经进入出版阶段。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大潮中,齐河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和把握‘创’的脉搏所在,才能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地反映时代的伟大实践。”赵方新表示,他们将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齐河文艺新气象,铸就齐河文化新辉煌。(钟伟 陈潇姝 王翠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