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进城寻名医,到专家去乡镇卫生院驻点、上门服务;从楼上楼下来回跑,到门诊慢特病申办、就诊、报销、缴费“一站式”完成……种种改变是山东省莒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生动写照。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莒县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布局医疗资源,让人民群众更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实现看病有“医”靠,幸福更牢靠。
对口帮扶
基层医疗机构“造血”功能强起来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关键是人才的下沉。莒县建立支援帮扶“2+1”工作机制,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牵头医院向21个成员单位派驻技术团队,开展诊疗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全方位帮扶,真正实现“造血式”支援。
莒县医共体牵头医院向每家成员单位派出业务副院长1人、主治以上帮扶医生1人、护理人员1人,定期坐诊“传帮带”,参与县域医共体互联网会诊。截至目前,两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共派出297名专家和业务骨干,建立35个名医基层工作站,对口支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
“通过派驻专家团队的‘传帮带’,卫生院在医生查房、患者护理、病患治疗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刘官庄镇卫生院院长张宪伟感慨,卫生院成立基层名医工作站以后,专家持续前来指导帮扶,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很好地满足了乡镇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
莒县中医医院成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打造覆盖县乡村的推广网络,培训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人员80余人,让乡镇群众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验、便、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除补齐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短板,在2023年,莒县设立阎庄街道卫生院、龙山镇乡卫生院2处120急救分站,由医共体牵头医院管理运行,按规定配备执业医生、护士、急救车、车载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2024年,莒县计划在浮来山街道卫生院、刘官庄镇卫生院、桑园镇卫生院再设立3处急救站,届时县域急诊急救网络将更加完善,急救半径及院前急救时间将有效缩短。
上下联动
群众“足不出镇”共享优质资源
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落实双向转诊,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进行分级诊疗,这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优化就医秩序的有效措施。
如何畅通双向转诊渠道?莒县医共体医院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轻型患者在村卫生室、中型患者送乡镇卫生院、重型患者转县级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沟通协作,为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及时下转至成员单位,并指导做好后续治疗和康复工作。”莒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莒县医共体成员单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双向转诊机制。
“你看,这个患者刚刚在碁山镇卫生院做了脑CT,这边马上就能看到检查情况,我们正在对他的具体情况进行会诊。”在莒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主任王建正组织专家通过远程影像系统,为40公里外的患者进行远程诊断。
不仅仅是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目前莒县两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均打造了健康管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远程会诊、消毒供应“五大中心”,远程心电覆盖全部中心村卫生室,实现了成员单位间信息远程互联,变“群众跑路”为“数据跑路”。
莒县中医医院立足中医特色优势,成立了共享中药房,配备了先进的设备,煎煮、浓缩、包装实现智能化生产。共享中药房开展中药代煎、浓煎及膏方代加工及配送业务,县域内的患者无论就医哪家医疗机构,都可以享受其代煎及膏方代加工服务。
上门入户
贴心服务守护群众健康
家庭医生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主要承担着辖区预防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莒县不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应签尽签,已实现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2022年,莒县人民医院慢特病服务中心开始诊间结算业务,患者在诊前充值,就诊的同时完成医保报销,只需扣除自费部分的费用,然后直接到药房取药,大大减少了患者及家属重复排队和等候的时间。
“一天300多个患者的门诊量,但是几乎不用排队。”莒县人民医院门诊慢特病服务中心主任苗光丽介绍,慢特病服务中心成立后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增设慢特病门诊窗口,实现了申办、就诊、报销、缴费“一站式”办理。
“医共体好比大手牵小手,手牵手一起走。我们将积极探索和实践医共体新的工作模式,不断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分配机制等,拓展医共体服务范围,在全力支持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专科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帮扶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莒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维国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