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山东青州博物馆香山汉墓陶俑展厅内,陪葬坑还原展示坑后方的整墙屏幕上,正在播放纪录片,讲述着香山汉墓陪葬坑从发现到挖掘到出土文物的情况介绍。屏幕对面,近百套出土的车马俑矩阵式展示,再现了汉代车马出行的盛世图景。游客们纷纷驻足,感受着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青州博物馆新馆自去年开馆,在传统的展品摆设基础上,加入了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多媒体、导览系统以及声光电等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文物鲜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
不只是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与保护,青州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是一张亮丽的名片。青州始终坚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守正创新,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力迸发,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等多项称号。
做好文化的传承发展,前提是做好保护文章。2010年启动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时,青州就划定12平方公里的古城风貌控制区,核心区内建设项目必须由市政府审核、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最大限度保留古城原貌,逐步建立起了科学规划、整体保护、重点修复、分步实施的古城保护工作机制。如今,青州老城区和新城区特色鲜明,老城内古建筑集聚、古色古香,新城内高楼林立、繁华便捷,两者各美其美、和谐共生。
在立好规矩的同时,青州市还开展溯源,成立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对青州地域历史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文化青州大型书库》《青州故事连环画》等文史类著作50余部,以内容鲜活、形式活泼的方式讲好青州故事。同时,全力打造一批以“文化”为内核的旅游景区,修缮建设“三贤祠”、李清照祠等五十多项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各类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打造状元文化、寿文化、峱文化等10多个系列、500多种文创产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青州市注重保护和传承并重,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生态链,先后建成非遗传习坊、非遗工坊等非遗保护传承场所90多处,联合驻青高校建设了非遗产业学院,每年由财政拿出专项经费,组织传承人到各大景区、校园、村庄等进行常态化展演。积极探索构建非遗传承育人新模式,全面深化人才培育,推动非遗传承科学化、规范化。目前,青州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1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0多名。(史海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