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心慌,每分钟心跳速度达到150下左右……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验,这很可能是房颤导致的。房颤,即心房颤动,是目前临床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近2000万人,年龄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
为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房颤,避免房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专业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心内科主任钟敬泉,近日做客“壹问医答”直播间,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科普讲座。
房颤会增加
心脏疾病与中风风险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不齐。钟敬泉介绍,正常心脏的跳动,是由位于右心房的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控制的,这个信号首先使心房收缩,将血液压入心室,然后信号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缩,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不过,在房颤情况下,心房产生每分钟350-600次、不规则的电信号,导致心房颤动而非正常的有序收缩。“这意味着心房不能有效地将血液压入心室,可能导致血液滞留和凝结,增加患者发生血栓和中风的风险。”钟敬泉说。
除了增加心脏疾病和中风的风险,房颤还可能引起其他问题。
首先可能是心力衰竭,持续的房颤,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使得心脏无法有效地向全身泵送足够的血液,从而引发心力衰竭;其次是慢性疲劳和乏力,房颤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可能引发持久的疲劳和乏力;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房颤可能导致心跳快速或不规则,产生一种“颤抖”或“跳跃”的感觉,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悉,房颤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心慌、胸痛、疲劳、呼吸短促、头晕或恶心,但有的患者可能完全没有症状。
“无症状房颤的危害性,并不因为没有症状就小于有症状的房颤。”钟敬泉提醒,无症状房颤,同样会增加患者发生中风、心力衰竭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由于无症状房颤大多发现不及时,危害甚至高于有症状的患者。
因此,钟敬泉建议大家务必定期体检并做心电图,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高龄与不良习惯
均可引发房颤
心慌不是小事。谈到房颤的诱发因素,钟敬泉表示,房颤成因复杂,常见因素一般与年龄和基础疾病有关。“年龄是房颤的最主要风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房颤可能性也会加大。”
钟敬泉说,高血压、心脏病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高血压可能导致心左房扩大,形成房颤的条件;患有各种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均有可能出现房颤;风湿性心脏病更是最为常见的房颤病因之一。
此外,糖尿病、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诱发房颤。过度的精神压力、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房颤。
“所以,符合这些条件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脏系统的检查,一旦出现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发现早、治疗早,以便减少可能带来的危害。”钟敬泉说。
房颤作为一种需要高度关注的心脏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
出现哪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呢?钟敬泉列举了如下几点:1.心悸,感觉到心跳异常快速或不规则。2.疲劳: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3.呼吸困难:特别是在体力活动后或躺下时。4.胸痛: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部不适或痛感。5.晕厥:突然感到眩晕或失去意识。6.运动耐受性下降:日常活动导致的过度气短或疲劳。
多种方式可治疗房颤
患者可适度锻炼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房颤治疗也取得诸多成果。钟敬泉介绍,治疗房颤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心率,恢复和维持患者的正常心律,以及预防血栓形成。
据了解,目前对于房颤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药物治疗,通过服用药物,降低心率至正常范围。
第二类是电复律,通过电击恢复正常心律。此方法适用于房颤急性发作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状况,或者房颤发作24小时以内,血栓形成风险低的患者。“这是一种短期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但是复发率高,容易反复发作房颤。”钟敬泉说。
第三类是导管消融治疗,通过微创方式,将导管导入心脏,找到房颤发病的部位,采用射频、冷冻、激光、高压电脉冲等能量,破坏引起房颤的心脏组织。
第四类是外科手术,包括迷宫手术等方法,通过切除或创造疤痕阻断异常电信号路径。
第五类则是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减轻体重、戒烟和限酒等。
谈及房颤患者日常生活控制症状的建议,钟敬泉表示,首先应保证心理健康,应对房颤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很重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其次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第三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房颤患者应避免剧烈的、耗氧大的锻炼,但可以参加快步走、慢跑、游泳、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运动前后监测心率,避免锻炼时心率过快。”钟敬泉提醒。
此外,房颤患者还需注意饮食管理,保障饮食均衡,食用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瘦肉和低脂乳制品,限制高盐、高脂和高糖食品,控制酒精摄入,部分患者可能对咖啡因敏感,也需要限制。
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心悸
感觉到心跳异常快速或不规则。
疲劳
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
呼吸困难
特别是在体力活动后或躺下时。
胸痛
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部不适或痛感。
晕厥
突然感到眩晕或失去意识。
运动耐受性下降
日常活动导致的过度气短或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