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柳子戏到了骨头里,如果哪个村里有唱柳子戏的,不管多远我都要去听,柳子戏的声腔很迷人啊!”日前,在采访山东省郓城县随官屯镇吕月屯村的周孔哲时,他一边激动地说,一边哼起来柳子戏的“平调”曲牌中的一支曲子。说到激动处,76岁老人几度哽咽。
在同村刘兆亮的家中,这位83岁的老人是该村健在最后一位柳子戏演员。
“再不培养年轻的柳子戏演员,这个剧种恐怕要绝后了!”老人和笔者谈起柳子戏时一脸的忧虑,对柳子戏的未来充满担忧。当他得知我们是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专门来调研挖掘保护柳子戏的,老人欣慰地笑了。
“柳子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600余年以上的历史,戏曲史所称‘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2006年5月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柳子戏与郓城有着解不开的深厚渊源。”对柳子戏颇有研究的郓城人黄克建先生说。
郓城是柳子戏的发祥地,是鲁西南地区柳子戏活动的中心区域,是柳子戏的故乡。这里的柳子戏博采重长,兼收并蓄,经过历代戏曲工作者加工提炼,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声腔艺术和演唱体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了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近年来,郓城县把戏曲进校园作为保护措施之一,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陈坡乡希望学校就是将柳子戏引入校园之一。
“现在学校有80多名学生学习柳子戏,周一、周三上艺体课时,教学生学唱柳子戏。经过系统的训练,一些学生的唱腔、招式已经有模有样。”在郓城县陈坡希望中学调研时,戏曲教师尹茂生说。这位75岁的先生原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也是柳子戏传承人,2009年退休后,被陈坡乡希望学校聘请为学校戏曲队客座教师。
该学校还聘请了几位和尹茂生一样的客座戏曲教师,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柳子戏人才。该校在戏曲进校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被山东省柳子剧团确定为“柳子戏传承基地”,2015年,被山东省柳子剧团授予“柳子戏艺术传承基地”,并为省柳子剧团培育输出了十余名柳子戏优秀学员,2018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说起柳子戏的传承保护,郓城县顺意柳子剧团团长徐德印感慨良多:“因为柳子戏曲牌、唱腔、调门非常多,现在学习柳子戏仍然依靠口传身授为主。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柳子戏演员非常难,至少需要五六年才能登台演出。作为郓城县顺意柳子剧团团长能够把柳子戏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最操心的事。”
今年60岁的徐德印是柳子戏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十五岁开始学习柳子戏,凭借着对柳子戏的一腔热爱,一直坚持到现在。2005年,徐德印自筹资金购置戏箱道具,召集组织民间的柳子戏艺人成立柳子剧团,并在2015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郓城县顺意柳子剧团,是郓城县唯一官方注册的专业柳子戏剧团,常年在周边农村为百姓演出。
为把柳子戏更好地传承下去,徐德印在县文旅局等有关部门支持帮助下,经常去江河外国语实验学校、南城中学、房村小学、东关小学、黄泥岗中学等学校开展柳子戏传承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十余届柳子戏爱好者毕业生,总数达700余人,使郓城古老的柳子戏焕发出又一次青春。
近年来,为了使郓城县的柳子戏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该县专门制订了柳子戏五年保护计划,多次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柳子戏进行挖掘整理,将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有关资料汇编成册。同时郓城县借助学校这个平台实施传承教育,让古老的柳子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戏曲的种子,以期长成参天大树,守望着历史,传承着希望。
千年郓城,古县的粉墨传奇,与传奇的粉墨古县,古今交融,深情演绎,延绵千载。(赵考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