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山东省滨州市在金融消费、保险投资、房地产、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商事纠纷时有发生,许多商事主体迫切需要专业、高效、便捷、灵活的纠纷解决渠道。为此,滨州市司法局着眼于提高商事纠纷调解的专业化水平,以市场化解纷为突破口,以商事调解组织培育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条商事纠纷化解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10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事调解组织,配备了247名商事调解员。
专业调解资源,让商事调解 有“高度”
建立专业组织。由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严格准入条件,支持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等专业组织发起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事调解组织,确保调解组织的独立性和合法性。目前已有3个行业协会、3个律师事务所、3个基层法律服务所、1个商会分别发起成立商事调解组织,其中2个组织为商事调解中心,8个组织为民商事调解中心,均为民办非企业组织。发起单位利用自身为商事主体提供行业服务或法律服务的专业优势,指导商事调解组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流程,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不断提升商事调解的专业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建设专业队伍。积极吸纳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仲裁员、退休法官等法律专业人士加入商事调解员队伍。目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占全市商事调解员数量的86%。为有效培育专业化、高质量的商事调解员队伍,市司法局积极会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业务培训、案件交流、庭审观摩等活动,不断提升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
加强专业指导。联系法院建立法官与商事调解员“一对一”带教制度,明确由调解组织所在地同级法院1名法官或法官助理带教1名调解员,并编制带教名册。指导法官及时了解跟踪调解进程,在法律关系认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合法性审核,及时进行司法确认,确保调解效果及公信力,保障商事调解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便捷解纷机制,让商事调解 有“速度”
完善诉调对接,优化解纷流程。建立闭环式诉调对接机制,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 模式高效解纷。对法律关系清楚、争议不大、当事人行动不便等适合线上调解的案件,法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送至调解组织,由调解组织开展线上音视频调解,让当事人“一趟不用跑”也可化解纠纷。对法律关系复杂、争议较大等适合线下调解的案件,法院可委派委托调解组织进行线下调解。各调解组织建立诉调对接工作台账,按照“案件登记、约调、调解、申请司法确认”流程,对接调解商事纠纷,平均两周调解完成1起诉调对接案件。
实行简案快调,提高调解效率。指导商事调解组织实行简单案件快速调解,并督促当事人尽快履行调解协议,快速实现案结事了。针对数量大、金额小的信用卡类纠纷,市、县司法局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建立小额金融纠纷快速解决机制,批量调解同质类金融纠纷,提高金融纠纷化解效率。2023年12月,滨州市融曜商事调解中心通过小额金融纠纷快速解决机制,仅用3天时间就成功化解了6起涉及同一家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信用卡欠款纠纷。
多元服务供给,让商事调解 有“广度”
提供法律咨询。定期组织商事调解组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并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提供专项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
提供合规指导。针对商事纠纷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市司法局编制《企业合规管理手册》和《企业法律风险管控指引》,由商事调解组织发放给企业,为企业合规经营提供参考。组织商事调解员进企业,指导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强合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实现治理规范、合规经营,从源头上预防商事纠纷的发生。
提供延伸服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商事调解组织联合相关部门、机构,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资产重组、破产清算、仲裁、公证等服务,帮助企业 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滨城区新锐民商事调解中心为某国企解决了困扰其9年的经济纠纷。该国企多年来因业务经营问题多次与上下游贸易合作企业及控股股东产生业务分歧,进而发生纠纷,涉案金额上千万元,虽经多方协调,但其债权利益始终未得到清偿。新锐民商事调解中心将该国企包含上述纠纷在内的多件涉买卖、股权、债权债务等案件进行了综合分析,逐一对症下药,最终促使多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经法院司法确认,圆满化解了纠纷,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各方合法权益。(吴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