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山亭创新“传统村落+”融合发展模式-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5/17 16:45:33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枣庄山亭创新“传统村落+”融合发展模式

字体:

  涛声阵阵,浪花扑岸。初夏时节,不少游客漫步在松软的沙滩上,抬起头是倒映着峰峦的无边水面——岩马湖。虽不是地处海滨,却可以“不出枣庄看大海”,这便是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独古城码头的独特景观。旅游高峰期,这处码头一天接待游客达3000余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创业20余人。

  岩马湖的另一侧,冯卯镇李庄村实施了“闲置小院复活工程”,打造产业小院、活力小院22个,建设左邻右居、乡里乡亲等主题智能民宿,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村集体年增收约12万元。当地通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采取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举措,将部分传统村落开发成景区、民宿、农家乐。现已建成乡村旅游景点10余处、民宿及农家乐280余家。

  近年来,山亭区因地制宜对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开展建筑微改造、精修复,创新“传统村落+”融合发展模式,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山亭区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径,通过强化保护修复、探索融合发展、建立保障机制,形成集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传统村落集群,推动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新生机。目前,11个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名录,24个传统村落列入省级名单。

  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枣庄市住房建设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钟家勇认为,根据传统村落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因村制宜,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加大力度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山亭区先后打造了特色民宿、民俗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业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村落保护与发展利用良性互动。北庄镇洪门村大力发展“传统村落+庭院经济”模式,引导农户利用传统建筑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庭院采摘、庭院加工作坊、庭院农家乐等业态,200余户群众以葡萄为主发展庭院种植经济,种植面积300余亩,带动村民就业400余人,年销售额达18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1.5万元。徐庄镇葫芦套村利用传统村落打造了面积约1100平方米的福禄文化艺术馆,集休闲、观光、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展示工艺艺术品3000余件,年增收8万余元。山亭区这种“传统村落+非遗传承”模式,深度融合传统村落与非遗文化、非遗产业,挖掘“岩马文化”“朱山文化”等,累计建成乡村记忆馆、非遗展馆27个,增强了非遗传承传播活力。

  “我们对传统村落全部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明确保护措施,对传统要素资源利用方式和传承发展提出规划意见。”枣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杜益伟说,他们编制完成山亭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邀请省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确定3个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片区和11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节点,明确重点项目库,有序推进保护开发。

  随着《山亭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的出台,山亭区围绕传统村落富集的环岩马湖、翼云湖、灵芝湖流域,抱犊崮—熊耳山、月亮湾湿地,青龙绿道沿线三大区域,打造休闲康养型、休闲观光型、漫步健身型三大传统村落片区,实现连片协同保护发展。同时,山亭区鼓励民间力量参与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培训土专家、土工匠,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传统技术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恢复古建筑历史特色。位于山亭区山城街道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兴隆庄村,是鲁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石板房建筑群,他们采取“修旧如旧”方式,采用当地青石为墙体、页岩石板为瓦,修复古宅民居70余处,打造了国家级4A景区——翼云石头部落,年可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收入约320万元。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