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车”上有生计,也有诗和远方-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5/23 10:10:34
来源:齐鲁晚报

“慢火车”上有生计,也有诗和远方

字体:

行驶中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 (梁兆福 摄)

7053次公益慢火车票价50年来一直没变。 (梁兆福 摄)

  初夏的清晨,天气还有些许微凉,此时的山东淄博火车站候车室里早已人头攒动。其中,淄博至泰山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成为众多游客在节假日期间体验短途休闲游的热门选择之一。

  早晨7:17,列车缓缓出发,与呼啸而过的K411次列车形成鲜明对比。狭窄的过道上,除了走动的列车员,更多的是体验这列慢火车的游客。在叽叽喳喳中交流的他们不时打开镜头,记录这车厢里的美好和车厢外的风景。

  从“庄户列车”“带货列车”到如今的“旅游列车”“研学列车”,热闹一如昔日,一切又恍如隔世。

  绿皮车、慢节奏、慢生活、不涨价、山野行、烟火气……这些看似与年代格格不入、仿佛自带复古的电影滤镜的标签,却让它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质。

  “庄户列车”

  当初夏清晨的阳光爬上不远处的山峦,家住淄川区东下册村的赵英(音)挎着篮子走出家门。篮子里,除自家菜园里生产的洋葱、大蒜外,更多的空间被鲜艳欲滴、红似玛瑙般的小樱桃占据着。离此4公里多的西桐古站是她此行的目的地。

  8:23,一声汽笛飞扬,和着清凉的山风,被村民们亲切称之为“庄户列车”的绿皮小火车缓缓停靠在西桐古站。挎着篮子的赵英连忙与附近的乡亲们一起,走进了绿皮车厢……人来人往的车厢内,赵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车座,在她的旁边,是来自淄川东桐古的王相梅。

  和赵英一样,带着自家养殖的跑山鸡的王相梅将在两站后的博山源迁站下车,与赵英去离源迁站不远处的博山源泉镇摆摊不同,王相梅要去看她博山北崮山村的女儿。在她们二人身后,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在咣当咣当的车厢里拿出了针线,面前的餐台上,放着鲜艳惹眼的布老虎、小布鞋……

  同为“7053”的常客,与赵英的“致富”乘车及王相梅的“探亲”之旅不同,韩章祥总会趁着周末或节假日,或约三五好友、或带亲朋友邻一起乘坐这趟“慢火车”到沿途景点游玩。“我准备去南博山辰巳山游玩,当然要乘坐这趟‘慢火车’啦……”人群中,韩章祥兴奋地说。

  50年,半个世纪。这让老列车长赵新华每每回忆起来,都会热泪盈眶。“他们是如今‘7053’的主要旅客。”赵新华说。在她的记忆中,这列往返于淄博市与泰安市之间的绿皮普通旅客列车在50年的停停靠靠有很多变化,比如旅客面孔,再比如主要群体已经由此前以农户为主向旅客主导转变,但不变却有很多。

  赵新华说,从淄博到泰山,全程184公里。如果在京沪高铁线上,基本上半个小时就能跑完。但对于基本上在山区运行、平均时速仅40公里的这列“慢火车”来说,全程运行需要近4个半小时。在她的眼中,跟如今动辄时速几百公里的高铁比起来,“7053”就像一位步履蹒跚的长者,虽然风华不再,但却寒来暑往,每日穿梭于山野的它温暖着一批又一批的乘客,不曾停歇。

  50年光阴流转,不变的是车厢内的浓浓深情;50年时光飞逝,车厢外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旅客群体为例,赵新华回忆,除刚开通时服务铁路职工外,改革开放以后,这列火车上就多了不少扛着农产品去城里售卖的农户。“再后来,进城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每到麦收和秋收时,返乡的青壮年能把车厢挤得满满当当。”她笑言。就这样,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7053次公益“慢火车”也成为沿线民众外出务工、求学、探亲的重要交通工具。其间,沿线农户们坐着这趟车出山售卖农产品的习惯也一直保留。“在我们车厢内,除旅客、新鲜的蔬菜和谷物外,有时会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或鸭子的嘎嘎叫声……”赵新华说,而此时这列“从淄博站至泰山站车次为7053次,泰山站至淄博站则为7054次”的列车被沿途村民亲切地称为“庄户列车”。

  “带货列车”

  在赵新华的记忆中,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即便是进入新世纪后,也经常出现。“不过,这个时候,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与融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深山,外出务工求学,并渐渐在城里安家……”她说,从那之后,依托7053次公益“慢火车”,很多老人过起了“工作日住城里帮子女照看孩子,周末回乡下老家忙农活”的日子……于是,在这列火车上,拖着大包小包、来来往往的老人便成为旅客的主流。而此时的小火车也成为旅客们经常说的“亲情列车”。

  时代迅疾,不经意间,赵新华他们突然发现,旅客群体还在变化,“特别是2010年以来,车厢内突然多了很多下乡赶集、淘宝的城里人。”

  公开资料显示:这列由济南铁路局淄博车务段负责客运任务的小火车,根据不同时段,一般停靠20个站左右,但会途经6个特色小镇,15个优美的古村落。其间,这列火车更是串联起了淄川、博山的大片景区,比如齐山风景区、云明山景区、如月湖湿地公园,还有焦裕禄纪念馆(故居)等等。离开淄博进入莱芜后,铁路一直向西,最终便能到达泰山脚下的泰山站。

  除景区外,依托铁路线,沿线几个乡镇的市集规模也不断扩大,来来往往、停停靠靠的小火车更加热闹起来。以南博山大集、常庄大集为例,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大山里最具烟火气的地方。每逢开集,附近的村民们就会乘坐小火车带着各类应季山货、田园时蔬,从四面八方赶来,与那些一同乘坐7053次公益“慢火车”的“城里人”来一场或发生在车厢、或发生在集市上的买卖。

  “与挑担挎篮的村民一样,这些旅客来时满面春风,返程时,几乎每人都会拎着大包小包的农产品,收获满满……”7053次公益“慢火车”列车员汪迎告诉记者。因此,这趟列车也被这些城里人戏称为“带货列车”。

  汪迎介绍,列车沿线不少山村、乡镇发展生态农业,并涌现出苹果、草莓、猕猴桃、草莓、黑木耳等诸多特色农产品基地,民众坐上小火车赶农村大集、下车体验民宿和农家乐,顺道买些当地最有味道的土特产,自带流量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也把“带货”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那可谓一路山风,一路笑语,一路烟火……”汪迎这样评价。

  “旅游列车”

  时代向前,7053次公益“慢火车”也迎来了转型时刻。8年前的那个秋天是一个开始。彼时,淄博本地一家媒体对这列火车进行了一次详尽细致的报道,7053次公益“慢火车”也瞬间成为那一年的“网红”,并登上央视《焦点访谈》和新华社客户端,且持续受到关注。

  “如果说,之前的绿皮小火车是沿途山区几十个村庄与外界交通的唯一纽带,是一辆给山区百姓带来极大便利的‘致富车’‘亲情车’的话,那么,农文旅快速融合的当前,这列慢到能看到枝头野果的火车已经成为游览山川美景的‘旅游车’,也成为淄博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一人士表示。

  特别是近年来文旅走红的当下,更多的网络达人不断解锁7053次列车途经的众多优美古村落及特色小镇,那些坐落在古老的齐长城脚下、掩映在大山密林深处的美景开始占据网络平台……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古香古色的齐鲁山村以及山村里淳朴的乡亲乡情也迅速吸引了外界目光,也勾起了人们对故乡的回忆。于是,为了找到回乡的路,快节奏时代,徐徐开行的小火车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

  随着2023年春天的到来,7053次公益“慢火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一场“始于烟火,终于文化”的邂逅让淄博风靡大江南北。短短半年多时间,从“烟火淄博”到“文旅之城”再到“消费名城”的快速转身中,淄博持续占据流量风口。

  流量加持之下,7053次公益“慢火车”更为忙碌。来自淄博车务段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年多时间内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游客来到淄博打卡后,下一站往往是一大早坐上7053次列车到泰安爬泰山。而那些在泰安旅游的游客,也经常乘坐“7054”到淄博,感受一下这个鲁中城市的温暖与热情。

  “研学列车”

  基于此,7053次公益“慢火车”也在各大平台曝光量突增,其中,一则“吃完淄博烧烤去爬泰山”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播放量高达1099万次。

  以今年清明节、五一节假日为例,淄博再次迎来客流高峰。移动文旅大数据平台显示:仅5月1日假期第一天,淄博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56.6万人次。省外游客累计31.8万,占比20.3%,来访人数数量最多的五个省份为北京、河北、上海、河南、广东,其中北京游客累计到达4.17万人次;省内他市游客数量最多的五个市为济南、滨州、潍坊、青岛、临沂。

  数据之下,这趟“慢节奏”的小火车更忙了。统计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淄博站共有3300多名旅客乘坐7053次列车出行,日均上车人数近700人。其间,为了应对客流高峰,淄博站更是提前做好了客流分析,细化客流组织措施,并动态调整检票时间,增加站台引导人员,以确保旅客的乘车安全和顺畅。“之前是村里人从大山里‘走出来’,村民挑着山货到城里买,现在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去’。可以说,如今乘客中60%以上是游客……”现任列车长徐传刚告诉记者。

  当昔日的“庄户列车”摇身变成“旅游专列”,这列穿梭于山野乡间的火车也赢得了更多研学机构的欢心。

  “这次,我们就带领30个小朋友乘坐慢火车去旅游。”山东一研学机构老师邢新成告诉记者,从2022年开始,他们便依托7053公益慢火车组织了十多次研学活动,而这集“农、文、旅、商、交(交通)”于一体的研学方式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

  时间流逝,孩子们叽叽喳喳的交流中,随着赵英、王相梅、韩章祥等人的上上下下,停停走走的7053次公益“慢火车”缓缓接近终点站……

  3个来小时后,它开始从泰山出发,再次踏上归途。

  接着,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日出日落,7053次公益“慢火车”又五十年如一日地开行在铁路线上,成为游客探索鲁中山区的“新风景”。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