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三个有组织”共绘“青科大模式”升级版新篇章-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6/08 12:24:12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青岛科技大学:“三个有组织”共绘“青科大模式”升级版新篇章

字体:

  在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上,青岛科技大学的名字再次闪耀。教授邵巍领衔的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参与报送的“小天体探测与开发的智能柔性附着技术”,跻身于2024宇航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之列。这不仅是对邵巍团队的肯定,更是对青岛科技大学科研实力的一次国际展示。

  青岛科技大学,这所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学府,

  正以其独特的“三个有组织”战略,全面实施五大行动,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打造着“青科大模式”的升级版。

  有组织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青岛科技大学,培养人才不仅是教育的使命,更是一种艺术。

  “橡胶品格”育英才是青岛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的发展史,是一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也是一段培养具有‘橡胶品格’特质人才的育人史。”校长陈克正说到。

  学校将“橡胶品格”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服务需求,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升。

  此外,学校以山东省的“十大创新”和“十强产业”为蓝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设了合成生物学、能源化学等四新专业,这些专业如同一个个种子,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科技大学还在全省率先实施了“3+1+2+N”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行业领域头部企业一道联合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任务,探索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创新机制,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2022年首期班共选拔优秀学生30名,2023年进一步扩大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规模,60名优秀学生入选。

  有组织加快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

  在青岛科技大学,科研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实验和论文,更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实践。学校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这不仅是对科研人员的一种鞭策与挑战,更是实实在在聚焦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的印证。青岛科技大学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更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让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学校制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大门。学校通过股权激励等措施,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创新成果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有组织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解决行业难题、引领行业进步,本就是工科高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题中之义。青岛科技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突出特色,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构建面向市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机制。”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坚持“一地一案”,加强与山东各地市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校城融合发展。

  2023年7月21日,青岛科技大学与济宁亿联化工有限公司签订间苯二酚等三个技术转让合作协议,合同额总计2.2亿元。11月17日,青岛科技大学与枣庄市举行校地融合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大会,双方共签约1.1亿元项目。

  这两个亿元项目,是继2022年学校签订山东省单笔金额最高的7.7亿元校企合作项目后,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建设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是青科大服务和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是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益探索。

  2022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全面实施“校地融合、校企链合、平台聚合、资源整合、服务集合”五大行动,先后与济宁、枣庄、德州等地共建融合创新发展中心。通过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将地方发展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精准对接,将教师或团队“单打独斗”的合作提升至校级层面合作,集约学校优势资源,推动校地双向赋能,构建起“中心搭台—人才唱戏—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四元”融合创新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贡献青科“力量”。(记者 姜申涛)(完)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