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东省宁津县刘营伍乡龙潭村,张宪松一家四口正坐在蟋蟀罐操作台前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泥坯,雕刻着精美图案,屋子里一片忙碌景象。
“我们村的蟋蟀罐制作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一家四口都从事这个,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蟋蟀罐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蟋蟀罐文化发扬光大。”张宪松说。龙潭村地处古鬲津河畔,河两岸的泥土粘稠细腻,是做陶器的优质土源,20世纪80年代,一批罐子制作爱好者慕名到京津地区学习制作手艺,久而久之,就带动了当地蟋蟀罐制作行业的兴起、发展、繁荣。“2023年,我们村蟋蟀罐制作产业的年收入就达到了20多万元。”龙潭村村干部张华安介绍道。
在刘营伍乡,不只是龙潭村,刘旺言村、西刘村、张庄村等也是蟋蟀罐制作产业的集聚村。每年的夏秋季节正值“虫经济”的活跃期,走进刘营伍乡,家家户户赶制蟋蟀罐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一个小小的蟋蟀罐需要经过手工淘洗、拉坯、晾晒、压光、雕刻、烧制等十多道工艺,成品畅销京津冀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
“我们西刘村百余户人家中有30多户从事蟋蟀罐生产加工,目前村里近200人投入到这一产业中来,每人每月增收近2000余元。”西刘村负责人张守岗表示。
近年来,在宁津县蟋蟀文化的带动下,刘营伍乡蟋蟀罐制作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以来各蟋蟀罐手工制作作坊已接收订单350余单,生产各类蟋蟀罐产品7万余套,销售额近400万元,带动刘营伍乡近千人就业,每户每年增收近三万余元。
“今年以来,我们加强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先后投入5万余元加大对新品种的研发,打造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蟋蟀罐产品。”刘营伍乡刘旺言村“刘记丫头罐”传承人刘秀芬表示。刘秀芬是“刘记丫头罐”传统制作工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刘记丫头罐”成功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远销上海、南京、济南、北京、天津、保定等地,目前,“刘记丫头罐”共收徒70余人,带动蟋蟀罐加工点2处,拉动了上百人的就业。
接下来,宁津县将继续通过历史文化挖掘、文艺精品创作等文化创新活动,让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和城乡品质提升,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阚淑娟 张瑞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