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第二届“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展演启动仪式在山东省临沂市工人文化宫举行。近年来,临沂市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演给群众看,在全省率先实施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展演工程,围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现实题材,坚持群众创作,推出一大批温暖明亮、启智润心的优秀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我们的演出就是思群众之所思,想群众之所想,唱群众之所爱,演群众之所需。从曲(剧)目选择到演出方式,都回归到文化惠民的初心,那就是让咱们市民看得热闹、玩得开心,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临沂市文化馆副馆长陈涛说。
临沂市坚持群众参与,让小戏小剧走进城乡大地。坚持“说地方话、演身边人、唱身边事”,尊重基层首创,组织发动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戏剧爱好者等基层骨干创作小戏小剧,用“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语”讲好沂蒙故事、红色故事、时代故事,让群众听得进、弄得懂、喜欢听,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演员也来自群众,坚持“群众演给群众看”,举办“村村有好戏”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760余场次,评选各类文艺人才1.6万人,让群众从台下观众变为台上演员。先后举办“红色沂蒙 廉润琅琊”全市廉洁小戏小剧展(巡)演、首届“海棠杯”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等活动,并结合“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将更多优秀作品送到群众身边。
在创作机制上,临沂市坚持精品导向,让小戏小剧变成“文化大餐”。市、县两级创新成立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15个,组建专业编剧、排演团队,选拔基层优秀演员230名,与3个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签订合作协议。先后举办创演培训班、编剧导演演员培训班。建立“村居演、镇(街)选、县(区)推、市级评”四级评选机制,评选优秀剧本剧目,全市已创作群众性小戏小剧300余部,涌现出《第一碗饺子》《沂蒙山上兰花开》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在资金方面,设立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作品创作、落地排演、演出推广等,有效激发了创演积极性,提高了作品质量。对重点文艺精品,支持冲击“泰山文艺奖”“群星奖”等省级、国家级文艺奖项,提升品牌力和知名度。临沂市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群众性小戏小剧、全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沂蒙那段情》获第十九届“群星奖”。
同时,临沂市坚持以文促旅,让小戏小剧赋能文旅起势。红嫂家乡旅游区把发生在当地的红嫂乳汁救伤员、火线桥、战时托儿所等红色故事植入到革命旧址、石头小院等特定场景中,生动再现当年革命、斗争、生活微场景。在传统演绎基础上,借力文旅的商业化、数字化等新兴表达,用技术创新驱动演绎创新,提升小戏小剧的视听与审美观感。为旅游景区量身打造小戏、小剧、小品等,丰富了景区业态,提升了游客体验,成为景区和乡村旅游的“招牌产品”。在临沂市文化馆举办传统文化传习驿站新媒体赋能培训班,培养新媒体网络达人及小戏小剧网络大V,让他们用第一视角,深入剧本创作、剧目排演、范本推广等各个环节,多层次、场景式展现精品剧目生产和展演过程,运用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展现小戏小剧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观赏。
小戏小剧也始终唱响沂蒙精神,围绕革命战争年代的感人事迹,先后创作了《跟着共产党走》《老兵》《魂归故里》等一批红色剧目。除革命战争题材外,还深挖现实题材,《归雁》《热线你我他》等一批反映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小戏小剧相继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