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那就是黑脸琵鹭。”9月9日一大早,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不远处,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张树岩与同事一起,架好设备开始鸟类监测工作。
黑脸琵鹭是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被视为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张树岩说,今年5月,管理站在辖区内首次观测到黑脸琵鹭自然繁殖。在张树岩看来,这意味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
九曲黄河,在山东入海。山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保护,保障黄河安澜,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
生态优先,筑牢黄河下游绿色屏障
7月26日,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这是对东营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国际认可,进一步提升了黄河口的国际知名度,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土地矿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于汇洋说。
生态兴则黄河美,构建绿色生态是保护黄河的必要条件,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下游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山东加强黄河口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湿地修复、恢复黄河与海洋水文连通、治理互花米草等工程措施,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到373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其全球总量的1%。
护好大河之洲,构筑生态屏障。黄河三角洲是山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从东明县黄河滩区到东营黄河入海口,黄河在鲁河道长628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山东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沿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前不久,一起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齐河县人民法院黄河生态城法庭公开审理。被告人因犯污染环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
这一山东首个以“黄河生态”命名的环境资源审判专业法庭,于2022年10月投入使用,2023年11月正式挂牌,与检察、河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单位协同配合,有效开展司法工作,已审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近200件。
保护母亲河,一系列制度法规先后出台——
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描绘长远蓝图;形成以《山东省黄河保护条例》为基础,以《山东省东平湖保护条例》《山东省南四湖保护条例》等为骨架的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2023—2030年)》印发,明确具体发力方向……
保护母亲河,一系列务实举措落地见效——
推进黄河沿线绿点、绿带、绿网建设,初步建成长800多公里、宽约200米的黄河干流绿色生态屏障;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10年选育,11年推广,黄菖蒲随生态修复项目从山东一路西进,在黄河流域扎下了根……
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2023年,山东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83.7%,超年度目标15.1个百分点,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黄河干流全线保持Ⅱ类水质。
转型升级,答好高质量发展必答题
秋高气爽,黄河两岸,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加快建设。
在东营市东营区化工产业园,亿科高端聚合物新材料项目加速刷新“进度条”。“项目一期规划的45万吨/年高端树脂及配套项目,采用‘本体法’生产ABS工程塑料,生产工艺绿色环保,产品应用广泛,投产后将实现高端产品进口替代。”项目综合办主任曹继新说,项目力争明年3月建设完成。
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必答题”。山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紧紧扭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一基准线,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2023年,全省沿黄9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万家,是2019年的3.4倍;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1—7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企业增加值增长8.6%,“四新”经济投资增长9.3%。
山东沿黄地区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化工、炼油、有色金属等传统产能比重大。充分认清自身传统产业占比高、制造业基础雄厚的特点,山东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持续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加快钢铁产业向沿海布局,持续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山东能源启动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生产线,将不起眼的石灰石加工成每吨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端钙基新材料;济钢弃钢,从“地”到“天”,在卫星总装、火箭制造、低空经济等新领域参股孵化相关子公司13家;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施工全面收尾,投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以上……持续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不断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传统产业加快脚步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羽翼渐丰。前不久,在QASC挑战赛中,浪潮海若大模型以93.70%的准确率斩获第一名并刷新世界纪录。支撑这一成绩的,是覆盖材料、芯片、整机、软件、平台应用的全产业生态——济南先进计算产业形成龙头骨干企业140余家,集群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引领性项目,培育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重点打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孵化更多未来的“海若”。
渤海之滨,海天辽阔,高远澄明。从空中俯瞰,位于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的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极为壮阔,项目用海1.9万亩,安装完成的光伏板和管桩在海面形成整齐的阵列。今年年底并网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山东最大的单体新能源项目之一,每年可提供绿色清洁电力12.69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38.58万吨。
能源转型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山东坚持全域统筹、海陆并进,加快推进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山东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相当于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5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4亿吨。”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王福栋说。
治水兴水,守护大河安澜人民幸福
在齐河县胡官屯镇胡官屯村高标准农田里,每隔13米就有一个喷头,这是去年新上的喷灌设备。“过去大水漫灌时,浇一亩地需要80立方米的水。如今采用喷灌设备,一亩地只需要20—30立方米水。”种粮大户袁本刚说。
滴水贵如油。齐河县属于全国产粮大县,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当地通过机制体制、技术设施创新,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走出一条节水灌溉的绿色转型之路,成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黄河治理,水是最大的刚性约束。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山东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其中,引黄供水量占山东总供水量的30%以上。对山东而言,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水资源,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实行“分水到市”“分水到县”,严格指标管控、过程管控;制定涵盖218个行业类别的1607个用水定额,实现高耗水行业全覆盖;开展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试点工作,实施65处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山东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管住黄河“水袋子”,拧紧取水“水龙头”,用好每一滴黄河水,让有限的黄河水发挥最大效益。
据统计,如今在山东,黄河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73,连续22年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
“开工!”8月31日,黄河主汛期即将结束,随着一声号令,全长19.08公里的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与柳长河段航道“三改二”工程破土动工。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河道上宽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且山东段是地上悬河,防洪安全始终是山东省工作的重点。“东平湖作为黄河流域唯一重要蓄滞洪区,承担着分滞黄河洪水和调蓄大汶河来水的双重任务,是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防汛重点。”省水利厅厅长黄红光介绍,工程建成后,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能力将提高到450立方米/秒,显著提升东平湖调蓄黄河洪水、大汶河来水能力。
聚焦保障黄河下游长治久安,山东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实施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分两批对沿黄22座引黄涵闸进行改建,全面建成800多公里标准化堤防,将黄河干流山东段河道主槽过流能力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
大河奔流歌未央。锚定“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目标定位,山东牢记使命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扎实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达效,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记者 刘兵 李振 赵洪杰)(记者 李广寅 参与采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