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如何将师范教育的办学积淀和工科见长的办学优势相融合,实现特色发展、差异发展,是摆在学校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前的关键问题。济南大学着眼于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创新工作思路,逐渐形成了“一核双驱四协同”的师范人才培养机制,即以培养师范生教师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校内聚力和校外借力为双驱动,聚焦管理机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协同改革,为培养高素质师范生提供全方位保障。
管理机制协同:统筹资源 贯彻新理念,握好人才培养“指挥棒”
2021年,学校成立师范教育管理办公室统筹师范教育工作。以新师范建设理念为指导,明确了工科优势、师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提出“115”工作思路,即塑造一个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建强一支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实施五项质量提升重点行动,是济南大学师范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师范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形态、新模式提供遵循。学校成立了校长任主任的师范教育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全校师范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2023年各学院按照任职要求选拔新一届专业负责人,为其提供专业活动经费支持,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管理要求。
专业建设协同:工科优势 助力新师范,打造人才培养“牵引力”
为发挥综合性高校的多学科优势、工科优势助力师范人才培养,学校将“新工科新文科和师范教育专业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做大做强师范教育专业群”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首先,聚焦优势优化师范专业布局,裁撤1个师范专业,恢复化学专业师范招生。恢复师范属性的化学专业打破传统单一学科师范生培养思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融合物理、化工、材料和机械等多学科内容拓展知识体系,强化师范生的化学化工全产业链视野和工程素养。其次,聚焦优势优化专业培养模式。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借助水资源、水利、环工的理工科优势,将理工学科的创新理念和教学实践资源引入师范生培养,工程实验中心面向师范生开放,为地理师范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科学研究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聚焦优势优化科学素养,不分文理,所有师范生均须在“科学与技术”通识课程域至少选修2学分课程。
课程体系协同:重构框架 突出新素养,提升人才培养“教育力”
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关键着力点,关系到能否有效落实教育理念和有效达成培养目标。学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聚焦专业情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教学反思等教师核心素养,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其划分为教育理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基础、教学基本技能、教育实践五大学习领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师教育特色课程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调整为“教师数字素养”,增设中学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科研反思以及学科教学“桥梁性课程”;增加实践课时,开设四年不断线式的技能课程,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胜任力。
师资团队协同:四级联动 联合新教研,共筑人才培养“支撑盾”
学校主动探索落实GUIS(政府-高校-教科研院所-中小学)协同提质机制,创建“省-市-县-校”和“专业-课程-教研-基地”四级双链联动体系,解决师范生培养“联什么”“怎么联”的问题。学校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教育理论研究、教师培养基地建设、社会服务、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鼓励师范专业教师定期到中小学实践、挂职锻炼。近五年来师范专业教师77人具有中小学或教师培训项目服务经历,累积服务14828天。与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地方市县教育局等共建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112个。聘请省、市教科院正高级教研员、中学教学名师担任济南大学师范教育客座教授,并持续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举行“名师名校长”论坛17期。与省市教科院、中小学通过互聘授课教师、教育硕士校外导师等形式实现师资共享,充实学科教学论师资力量,为师范生成长成才提供师资保障。
“今后,济南大学将深入推进基于国家区域战略需求牵引的专业设置调整,深化新工科、文科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学校师范教育培养特色,努力践行‘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光荣使命。”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刘春华说。(刘珂珂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