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6日上午召开的“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9月底,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6万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1.3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1.5万人次;在全市137个镇街建成139处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村居养老服务站1032处。副市长赵胜村参加发布会。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青岛市积极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和全体遇困居民拓展,救助内容由物质资金救助为主,向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互相衔接拓展,向“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拓展,救助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力量”拓展。对急难型临时救助,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先行救助。与此同时,落实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2024年1月起,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1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6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低保标准的1.5倍同步提高,保障标准位于全省前列。截至9月底,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6万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1.3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1.5万人次。
针对老龄化态势较为突出的特点,青岛市建立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满足老年群体所需所盼。青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218元,高出全国、全省标准;老年普通居民全部纳入居民医保保障范围,多次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全市33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疗机构全部设置老年医学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全市911万城乡参保人,解决8万余名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难题。与此同时,构建养老机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居养老服务站三级网络,全市现有养老机构302家,其中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84家,占94%,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7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7万张,占80%,有效保障老年人入住机构刚性需求;在全市137个镇街建成139处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助餐送餐、助洁助浴、长短期托养、精神慰藉等服务功能,承接养老机构优质资源,并向村居一级延伸;建成1032处村居养老服务站,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按需灵活设置助餐送餐、照护服务等功能,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可及、平价优质的养老服务。为让老年人能吃上“一餐热饭”,目前,青岛全市老年助餐机构数量达到1265家,服务老年人就餐1337万人次,老年助餐订单总金额达到1.16亿元,通过优化完善老年助餐线上订餐和代订餐系统,满足出行不便老年人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已提供送餐服务10.9万人次。
青岛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目前,青岛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约3.6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约10万人,困难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惠及约1.1万人。今年以来已发放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岗位补贴、稳岗补贴、超比例安置奖励约40万元,60周岁以下残疾人代投意外伤害险约8.1万人,农村非低保残疾人水气暖费用减免1.4万余户。“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已实现街(镇)全覆盖,全市现有各类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51家,通过“寄宿制、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方式,为5600余名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视力残疾人按政策分类别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心理疏导等照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