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盐碱地,产出万斤姜,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前,在山东省齐河县大黄乡生姜种植试验基地,黑牛村村民刘金柱忙着把刚刨出来的生姜装车,打包发往外地。
“地薄出粮难,之前这片地盐碱化严重,种啥啥不行,赶上年景不好,种子钱都收不回。”刘金柱边忙边介绍,“今年乡里引导我们种姜,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产量不错,价格也高,真是从土里刨出了‘金疙瘩’!”
从土里刨出“金疙瘩”,背后是大黄乡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坚持和努力。近年来,该乡通过鼓励致富带头人、党员干部、乡村“土专家”领办创办合作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齐河思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张虎是大黄乡种植大姜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这两年生姜价格逐年走高,市场潜力巨大,让我产生了带领社员种大姜的想法。”
说干就干,经过多方考察和学习,张虎决定种植“绵姜”这一优质大姜品种,“姜块黄皮黄肉,姜球数较少,姜球肥大,节少而稀,外形美观,纤维少,辣味适中,商品质量好。”张虎说。
为了让“绵姜”适应大黄乡的土质,大黄乡党委帮忙请来种植专家,对全乡不同土壤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分析,然后按照专家的建议,选择了在盐碱地、黏土地和砂壤土三种不同的土质上试验种植大姜,并针对不同的土质实行不同的种植方法。
经过8个多月的精细化管理,大姜试种喜获丰收。“试验地中,最高的一亩能产一万多斤大姜,少的也有六七千斤,加上‘给力’的大姜价格,一亩地能净赚两三万元。”张虎说。
尝到甜头,不少村民纷纷报名要改种大姜。“目前有30多户村民报名,这几天就要提前储备稻壳肥和有机肥,打足提前量。”张虎说。为了降低种植成本,明年合作社还筹备建设能够储存2000吨大姜的恒温库,用于绵姜的催芽和储藏,实现种植闭环。
大黄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李伟浩介绍,因为种姜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因此该乡在推广种植大姜的过程中选择“小步慢跑”的方式,主要通过示范带动、强化引导、政策扶持、综合服务等有效措施,引导农民有质量、有秩序地种大姜。
近年来,大黄乡以党建引领,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发展生姜、食用菌、甜瓜等特色种植,推动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今年以来,全乡特色产业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人均增收5万余元,群众在家门口就吃上了“产业饭”。(刘磊 杨澜 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