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鼓楼街道,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孔诗语正在经历特别的“入职第一课”。社区党委书记王伟丽从居民健康档案调取到个性化信息推送等内容,逐项手把手地指导她操作智慧社区平台,直到熟练掌握。
这是兖州区打造高素质社工队伍的一个缩影。“针对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创新实施‘导师帮带’‘项目化培育’‘一线淬火锤炼’等专业化赋能,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素质,打造全能社工队伍,推动社会治理质的提高和效的提升。”兖州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路宝义表示。
跟班式帮带破解成长之困
“给居民做工作不能光讲政策,要学会换位思考。”社区书记朱建军带着徒弟伊冬鑫,三次探访居民朱先生家,用“政策计算器”帮车主算清经济账,最终促成“国三”柴油货车顺利淘汰。这对师徒的互动,正是兖州“跟班式帮带”的生动写照。
兖州区聚焦解决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不会干、干不好”的难题,选聘工作经验丰富的街道、社区干部做导师,开展“一对一”帮带。通过“日常观察+能力测评+个性画像”,为每名新人定制成长方案。导师们带着新人深入群众,传授工作技巧,帮助思想提升,推动入职“新兵”从“自然生长”向“有序成长”转变,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
项目练兵淬炼实战本领
在文翰园社区青年公寓的改造升级现场,智能电梯的运转声与租户的欢笑声交织成曲。在改善青年公寓租住率低的问题上,导师吴艳仲带领社区新人杨艳创新“需求响应法”:“师徒”深入调研电商园周边外地务工人员的住宿市场,通过500份问卷精准锁定务工群体“安全便利”核心诉求,为青年公寓定制“拎包入住”方案。这种“调研-破题-创新”的闭环培育模式,让新人在实战中练就“硬功夫”。改造升级后,25套闲置公寓“起死回生”,实现集体经济增收4.2万元。“导师手把手教我们读懂群众需求、盘活社区资源,这种实战教学让我们快速成长。”杨艳感慨道。
兖州区推行社区工作者“项目化培育”,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有选择地将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建设等12个重点项目作为帮带实训内容,安排帮带导师和社区新人参与,构建“政策解读-需求研判-资源整合-项目落地-成效评估”的培育闭环,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
专业化赋能构建成长生态
“舆情处置要把握黄金四小时”“消防演练必须细化到每个楼道”……在龙桥街道举办的社区工作者主题培训班里,“专业化赋能”之风正劲吹。培训课程精准对接基层治理难点,设置基层党建、应急处突、宣传与舆情、卫生健康等核心模块,创新引入视频剪辑制作等实务课程,通过“理论+实操+情景模拟”三维课程体系,为街道新入职社区工作者提供专题式培训指导。
“我们构建了‘订单式培养+场景化练兵’培育机制,让‘雏燕’快速成长为能挑大梁的‘全科社区工作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钟灿珍介绍,“希望各位学员能够迅速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从而更快地融入社区队伍,成为社区建设的有力推手。”
如今,在兖州的城市社区,40对“青蓝结对”活跃在治理一线,在薪火相传中续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这场以“传帮带”为纽带的能力跃升行动,不仅让社区工作者成长跑出“加速度”,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为新时代社区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王洪玮 张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