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客户端
手机版
清流润泽百万家 山东枣庄打造山丘区供水样板-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3/21 15:58:19
来源:大众日报

清流润泽百万家 山东枣庄打造山丘区供水样板

字体:

  3月14日7时,国金水发集团枣庄水厂试验中心里,身着白大褂的水质检测中心主任赵素琴正专注操作着精密仪器。显示屏上,浊度、总硬度、硝酸盐等关键指标实时跳动。“我们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覆盖生活饮用水和地表水全指标,出厂水质浊度控制在0.24NTU,仅为国家标准的四分之一。”这位与水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水务人”言语中透着自豪。

  这座投资6.7亿元建成的现代化水厂,正是山东省枣庄市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核心。2023年以来,枣庄市委、市政府心系百姓民生,超前谋划部署枣庄市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将百姓用水安全列为惠民实事之首全力推进,构建起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流程智慧管控体系。

  如今,中心城区城乡供水安全稳定运行,让160万中心城区城乡居民用上了健康水、优质水。蒸馒头、煮鸡蛋时,锅底的白色水碱明显减少,成为群众最直观的获得感。

  作为曾经的资源型城市,枣庄曾长期依赖地下水供水,876处农村小型供水工程分散各地。国金水发集团国灏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周明坦言:“地质条件、面源污染导致地下水水质不稳,山区村庄守着水库却吃水难,传统供水模式已难以为继。”

  改变,始于顶层设计的重构。2023年,枣庄市按照“建大、并中、撤小”思路,将全市供水工程整合为119处,构建起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滕州、山亭、台儿庄为支撑的“1+3”供水格局。采用“预臭氧+高效沉淀池+臭氧活性炭+V型砂滤”工艺的现代化水厂拔地而起,四路输配水管网犹如动脉延伸,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控着每滴水的旅程。

  “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我们实现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周明指着大屏幕介绍,屏幕上的枣庄市中心城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枣庄水厂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实时显示着水样的各项数据及水厂的运行情况。目前,水厂日供水量达7.5万立方米,覆盖了五座城乡水厂,出厂水总硬度仅为国家标准的35%,硝酸盐含量仅为国家标准的15%。

  在分布着5400多座山头的山亭区,供水攻坚战的难度远超平原。在这个全省财政困难区,88.6%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全区村庄东西高差达370米。“过去单村供水工程就像毛细血管,既供不上量又保不了质。”山亭区城乡水务局赵锦忠科长说,2022年,山亭区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仅为2.49%。

  因地制宜的破题之道在创新中诞生。山亭区探索“大厂小站、高池细管”模式,通过建设加压泵站、高位水池和细口径管网,破解了管道施工难、输水压力不均衡的困局。在凫城镇榆树村,234户村民见证了奇迹:全村改造234户,建设水表池77个,建设主管网990米,20天完成供水工程建设,并通上大管网水,实现了24小时供水。总长5371米的支管如蛛网般爬上山梁,千年石灰岩地形上第一次流淌出自来水。

  “铁姑娘队当年凿山引水的‘愚公洞’还在,但如今吃水再不用看天了。”榆树村村民丛艳梅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倾泻而出。“现在好啦,下地上山回来随时打开水龙头就有水!”这个曾经每天仅供水2小时的山村,如今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水。数据显示,山亭区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两年间从2.49%跃升至97%,打造出全省山丘区供水样板。

  供水格局之变,带来的是城乡融合的深层变革。枣庄成功破局,将曾经的“九龙治水”转变为如今的“全域统筹”。

  这样的变化背后是45亿元的全域投入。在“1+N”供水服务体系下,镇级营业及服务网点,方便群众办理水费缴纳、报装报修等业务。通过“枣解决·枣满意”平台,群众扫码即可快速报修投诉。同步推进水务整合工作,实现供水管理的“数据在线、运行在线、管理在线、服务在线”。1458名农村水管员穿梭乡间,建立供水问题分级受理机制,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提升农村供水服务质量。

  站在调度中心全景屏幕前,水流轨迹织就的智慧网络熠熠生辉。从岩马水库的碧波到榆树村的农家厨房,从智慧水厂的中枢到百姓家的水龙头,枣庄正用汩汩清流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答卷。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Copyright © 2000 - 2025 SD.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版权所有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