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以新旧动能转换的澎湃之势,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用“智造力”重塑产业基因,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跃进,为区域经济注入硬核动能,一幅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聚焦企业项目需求,东营区创新实行重点项目护航机制,加速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同时,东营区将继续支持链主企业扩规升级、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让企业有勇气、有信心“下更深的海、出更远的海”。
塔吊林立的工地与智能生产线交织轰鸣,绿色能源项目与数字化车间同频共振……当下,东营市东营区正以新旧动能转换的澎湃之势,用“智造力”重塑产业基因,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跃进,为区域经济注入硬核动能,一幅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项目攻坚,助企打造产业新标杆
走进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亿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迎面而来的是钢铁与科技的“碰撞交响”。数十米高的反应塔直插云霄,银色管道如长龙般盘绕其间,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在工地中穿梭、忙碌。
亿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是山东省级重大项目,总投资60亿元,包括45万吨/年高端树脂及配套、5万吨/年高性能丁苯胶乳等项目,拟建设厂房11万平方米,新上ABS生产线6条、丁苯胶乳生产线1条、SBC生产线1条,新上生产及配套设备1400多台套。“目前,ABS主装置第一条线已经完工,第二、三条线已经完成90%,预计5月份达到投产条件。”项目工艺工程师鲍伟杰介绍,高端树脂项目是企业研发的重点产品,相比传统生产工艺,能耗可降低30%以上,废水、废气降低90%以上。
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将广泛应用于高端汽车、家电与电子电气等领域,预计提升行业高端产品产能60%左右。“新产品将有效降低我国对ABS进口的依存度。”鲍伟杰自信地说。
项目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与动力源。东营区以项目建设为新引擎,通过精准招商,积极引进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契合的优质项目落地,推动企业生产向高附加值、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持续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国外市场份额。
同时,东营区聚焦企业项目需求,创新实行“区级领导联系+挂图作战+周调度月通报”重点项目护航机制,推行“工业项目落地”一件事,积极构建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服务体系,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速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智能强链,
给传统产业装上“数字引擎”
在山东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机房内,原油流量、温度、压力的曲线实时跳动,AI算法自动标注异常波动,服务器指示灯如繁星密布,技术专家李保原紧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身旁对讲机不断传来项目现场工作人员的实时情况汇报:“数据库备份完成度98%,压力测试3分钟后启动!”
而在联合站智能集输系统项目建设现场,运维工作人员背着工具包在集输站间疾行,核准站内每处数据终端的运行工况,上位机扫过工控网内每一处网络节点,为这座“能源心脏”做着精密体检。
“系统一旦报警,我们5分钟内定位故障。”李保原告诉记者,企业自主研发的ICS-OGT1000联合站智能集控系统,深度融合站库安全监管、巡检运维与实时管控业务,可实现对集输站库全流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智能分析与高效上报,形成企业“人机协同”的日常战备机制,推动油气集输迈入“智慧运维”时代。
东营区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高标准打造区域性智能算力枢纽,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数字生态平台,推动“算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产业链;同步完善5G网络、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成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2个,覆盖851家企业,标识解析量突破225亿次,为产业互联提供强支撑。
去年以来,东营区进一步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产业化培育,通过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载体,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引导企业参与省级软件技术中心、数据要素应用等创新项目申报,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场景,完善“智改数转”与数字产业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全面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去年,全区新培育省级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31套,27个企业(项目)获评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1家企业入选山东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入库培育项目名单,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45%。
科技赋能,
从“隐形冠军”到全球领跑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锂电池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锂电池电流要“动”起来,需要一种原材料——电解液溶剂,这种原材料全球最大的生产厂家,正是位于东营区的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布局整齐的厂区内,一台无人智能送检车沿着路上黄色光带行驶,将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样品送往实验室;仅40分钟,智能大屏就弹出一份“合格”标识,装货区自动化系统随即启动——货车入厂、自动罐装、货品发运一气呵成;4个小时后,满载高品质化学品的货车驶向港口。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池含有我们生产的电解液溶剂。”运营总监李永说,企业连续4年被比亚迪评为最佳合作伙伴,目前已成为该车企的第一大供应商。
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跻身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发展成国内乃至全球电解液溶剂领域的领军者,企业靠的是什么?
“技术创新。”李永告诉记者,企业近四年研发投入占营收近4%,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参与制定1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拥有核心专利128项。目前,海科新源已构建覆盖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电池高端材料及配套等全产品矩阵,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数码电子及储能系统三大新能源领域,稳定进入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全球范围内知名车企及锂离子电池巨头的产品生产线。
海科新源不仅是电池材料的“心脏工程师”,还是绿色制造的践行者。企业通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与智能检测设备的深度融合,实现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9.999%,独创的环保工艺体系使排放指标低于国家标准80%,每年可吸纳二氧化碳近10万吨,为新能源产业注入绿色发展基因。
县域经济要实现换道超车,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东营区借助本地资源优势,聚焦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行业新材料需求,培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开展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研发生产。
目前,东营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27套产品入选省级首台(套),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专精特新、瞪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36家、34家、225家。
今年,东营区将继续支持链主企业扩规升级、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分型分类培育个人工商户,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让企业有勇气、有信心“下更深的海、出更远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