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引领基层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创优特色品牌、优化评价机制等“四个维度”,着力实施党建业务融合“四大行动”,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树立学院“办大学”理念,推动党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有机融合,提升建设整体效能。成立管理服务党支部,支部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行政管理科室负责人组成,学院办公室主任担任支部书记,积极发挥支部的综合管理、统筹、协调、督查督办、调研、参谋的作用,提升管理服务质效;创新学生支部建设,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立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找准学生党组织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场域”的最佳融合点,着力做好学业帮扶、生活互助、心理疏导等,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成立服务黄三角高质量发展党支部,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担任支部书记,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高能级创新平台等设置5个党小组,通过有组织科研攻关和项目转化,长期服务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将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部先后获评第三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着眼于基层党组织、党员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工作中引领作用的发挥,着力培养党建与业务“双高、双强”的中坚力量。强化人才支撑,通过实施“双培养”机制和学院领导班子联系专家制度,在高层次人才、青年博士中培养发展党员9人,涌现了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团队等省级以上团队16个;推行“双认领”党建项目,着眼于围绕中心抓党建,指导所属党支部主动认领学科建设等关键性任务,带头组织攻坚重大项目;引导教职工党员主动认领教学科研任务,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思政育人能力,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项,建立“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8个。师生党员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系统建功立业女标兵”“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新时代齐鲁最美青年”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50余项。
将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与教学、科研、育人、服务地方优势结合,挖掘创新点、形成发力点,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双优”。加强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大力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党建“双创”工程,构建“学校—全省—全国”三级培育创建机制,对标“五个到位”和“七个有力”加强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学院已获批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1个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打造思政育人品牌,通过构建思想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双创育人、科研育人的“五育”模式,积极投身参与“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牵头与省内地理学类高校院系组建山东高校地理实践育人G5联盟,通过“基地同享、科教同域、思政同行”协作模式,共同推进地理学类高素质人才培养,《“海岱儒风行·百年新征程” 鲁东大学地理联合野外实习思政育人的创新与实践》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构建网络红色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鲁东大学红色文化网上教育馆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精品建设项目。
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紧扣关键发展绩效和重点突破项目,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党建与业务贯通融合的评价机制,聚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水平、科研与服务能力、安全稳定与软实力六个维度,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定期督查,建立“一本账”机制,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式推进、限期销号解决。落实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坚持目标导向、注重问题导向、突出成果导向,对标七个有力,围绕“双高”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师资队伍、学生培养质量等五个方面,强化过程考核,根据支部目标任务完成和成果培育效能,赋予支部整体工作定性评价,并作为支部年度评星定级重要依据,学院两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学连续6年进入软科排名前50%。(杨春娟 霍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