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主题主线,积极推动“黄河故事”动起来、走出去,以“四个聚力”(写好“黄河文章”、讲好“黄河故事”、建好“黄河队伍”、答好“黄河答卷”)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持续为黄河文化传承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力量。
聚力写好“黄河文章”,平台引领研究阐释。以社科规划课题和社科优秀成果评选两大平台为引领,设立黄河文化等文化“两创”研究专项,引导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阐发黄河文化、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及其在滨州的生动实践,提炼学理性理论、概括规律性实践,累计推出黄河文化优秀成果86篇。同时,密切与山东航空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建成全国唯一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社会专门研究机构——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院。引导社科专家深挖黄河文化,出版《黄河三角洲文化概要》、《黄河三角洲古文化遗存研究》、《黄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史》等系列学术著作40余部,在《光明日报》“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专栏发表系列文章10篇。
聚力讲好“黄河故事”,科创赋能社科普及。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构建“故事+宣讲”“数据+宣讲”“红色+宣讲”“戏曲+宣讲”体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社科普及,打造“不落幕”的社科普及周,年内开展社科普及活动2000余场,以故事、情景剧、舞蹈等形式将黄河文化转化为生动有趣、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加大对融媒体成果创作的支持力度,开展黄河文化戏曲编排,全年征集制作《师生共讲黄河故事》、《黄河陶韵》等社科普及微视频260余部。健全社科普及网络体系,建成滨州市数字化社科普及地图线上平台,全市123家省市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和78家示范点地图服务实现全覆盖,创新研发黄河文化旅游经典线路,并引入非遗、文创、研学等业态,打造一批黄河“新地标”。
聚力建好“黄河队伍”,构建新型社科智库。开展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入库推荐和人才统计工作,整合各方面专家智力资源,形成由社科理论单位、党委政府研究机构、实际工作部门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滨州市社科专家智库,聚焦文化“两创”、创新发展等重点问题,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滨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截至目前,全市社科专家智库现有专家209名、人才2986名。加强青年人才团队培育,在项目申请、成果评价、平台支持、成果推介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山东黄河文化史料整理及其开发”等4个团队入选山东省社科青年人才团队。
聚力答好“黄河答卷”,成果服务中心大局。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促进的学科体系,开展“调研滨州”应用课题研究,累计推出文化传承研究成果11项。2024年度确定“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等重点研究方向13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点题圈题25项,评审立项课题92项,参与部门115个。活动开展以来,推出研究成果86项,获市级以上领导批示47次,其中省部级领导5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39次,多项成果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得到落地转化,工作经验获省级领导和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获市委及时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