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力优布局、聚力强师资、奋力提质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后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全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作为济宁唯一县市区,今年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
突出“一个优先”,打造教育发展“一号工程”
邹城市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推动各类资源向教育领域汇聚。
政策优先保障。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教育工作达6次以上,相继制定《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等15个政策文件,指导教育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力量优先配置。统筹110个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教师编周转库,不断强化师资力量。同时,持续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公开招聘教师916名,其中“双一流”本科和研究生达219人。
资金优先满足。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用于教育的支出超24亿元,占全市财政预算的25.7%,且逐年递增。近三年,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5.4亿元,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统筹“两项布局”,筑牢教育发展根基
走进邹城市北城“十二年制”教育园区,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的运动场、功能齐全的实验楼映入眼帘。“这里的学位充足,解决了周边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冯广伟介绍,近年来,该市稳步推进城区教育布局调整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教育发展根基坚固牢靠。
在城区教育布局上,着力扩增量、优供给。深入推进园区化办学,近三年累计投入30亿元,实施16个学校新改建工程。重点布局3处“十二年制”教育园区,目前已建成投用2处,新增学位2.6万个,平稳应对入学“高峰”“次高峰”,有效化解“大校额”问题。多渠道扩增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鼓励国有企业参与建设公办幼儿园,近三年规划新建公办幼儿园8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120个。
在农村教育布局上,着力减存量、提质量。实施“强镇筑基”工程,建设5处镇域教育园区,整合45所“小散弱”学校,引导农村学校有序向镇驻地集中。持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先后投入1.8亿元,改造提升15所寄宿制学校取暖、34所学校用电、60处学校食堂和运动场,110辆校车覆盖中小学校38所,惠及学生4600名。
实施“三项行动”,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实施提质赋能行动。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开展校园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打造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8所,组建校园艺术社团230个,60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德育品牌学校。通过春考、艺体、招飞等渠道开展分层次教学,近三年全市10200人考上大学,重点本科上线3448人,1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初升高”比例超70%,邹城一中获评山东首批特色高中、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在学前教育方面,实行“优质园+”办园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累计建立28个“教育联盟”、50对“结对帮扶共同体”,覆盖全市164所幼儿园,实现从“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的跨越。
队伍强基行动扎实推进。扎实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创设8个教师成长梯队,构建多元培训体系。先后有2300多名教师获济宁市级以上荣誉,106人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和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
强校扩优行动深入开展。深化20个城乡学校联盟建设,覆盖126所农村学校,每年轮岗交流教师1200人以上,采用“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教学模式,常态化开展连片教研、送教下乡活动,开展20个城乡学校联盟“同课异构式”教学视导及近200场教研研讨交流,实现城乡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
健全“四项机制”,强化教育发展保障
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设立400间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开通2路直达式教师通勤公交,每年隆重表扬一批名优教师、师德楷模,在全市上下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300所家长学校,遴选114名优秀讲师,组建家教讲师团,举办家庭教育宣讲会等活动160场,参与家长20万人次,去年山东省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大会在邹城举行。
健全教育普惠共享机制。在全市划定37个公共招生区域,区域内学生可以自主择校,满足了群众“就近上好学”的需求。完善资助救助体系,每年发放资助金3000万元以上,惠及学生4.7万人。创新残障儿童教育帮扶模式,将康复训练与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获评全国首届“志愿助残阳光暖百佳案例”,建设9处中小学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6%,邹城市成为全国“艺童益行”残障儿童帮扶计划唯一试点城市。
健全校园安全保障机制。专班化开展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持续加大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教育,所有学校都配备了专职保安员,实现了封闭化管理,设置了“护学岗”,邹城市教育体育局被评为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