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4月4日电(贾淼)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结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在支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顺应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由单一的港口物流服务向“陆海联动、全链协同”的业务生态转型,加快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该集团助力山东港口海铁联运量突破420万标箱,连续十年领跑全国,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织链成网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近日,在河南郑州,搭载着18个标准集装箱汽车零配件、微晶玻璃的海铁联运专列在郑州圃田中心站发运,驶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24小时后抵达港口,直接装船发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河南集装箱货物正在郑州圃田站装列,发往青岛港。
这样的“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模式,让河南企业在当地就能完成报关、查验等手续,货物也能实现“到内陆港等同到海港码头”,助力企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时效。
“我们与海关、铁路、船公司等各方协同联动,设计海铁联运物流通道,并把集装箱场站、物流仓储等口岸功能前置到内陆港,为企业提供‘一次托运、一次付款、一票到底、一次保险’的物流服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郑州公司总经理房宏介绍。
作为沿黄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依托港口众多、多式联运网络发达的优势,正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截至目前,集团在全国布局建设50余个内陆港,开通100余条海铁联运班列。”房宏介绍,集团通过业务协同、政策协调、运行协作,补齐内陆地区枢纽功能和物流通道短板,助力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全国首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典型案例名单发布,山东港口物流集团申报的《搭平台、畅通道、建枢纽,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案例成功入选。
数智赋能 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
近日,从巴西进口的78个标准箱木浆,搭乘货轮抵达山东港口青岛港,在口岸办理转关手续后,通过铁路线边IGV智能作业专线在山东港口海铁联运中心装列,运往山东港口鲁西国际陆港监管场所,并查验放行。
货物在青岛口岸办理完转关手续后,通过铁路线边IGV智能作业专线运往山东港口海铁联运中心装列。
这是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携手海关操作的海铁联运“跨关区监管+智能化作业”进口模式,借鉴跨关区“海铁直运 抵港直装”监管模式,简化进口流程,引入智能化机械设备,让进口流程智能高效。
“该模式让进口货物通过‘直通直装’监管通道从码头直接运输至海铁联运中心,直接装列,能够节省30分钟车程。”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海铁联运中心经理管玮介绍。
近年来,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正从“体力活”向“脑力活”发生质变:上线300余项数字化服务功能,线上业务办理超1.2亿笔;搭建海铁联运“近零碳”智慧全程物流系统,作业效率提升23%;建设自动化分拣仓,自主研发CTU料箱机器人控制程序、分拣调度算法、WMS系统,分拣效率是人工的4至6倍,分拣准确率99.99%。
与此同时,依托山东港口“云港通”“陆海通”等智慧物流平台,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推动港口、海关、铁路、公路、航运等多方共建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与合作利用,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书写绿色港口物流新答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锚定“双碳”目标,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打出绿色转型组合拳:建设2座换电站,累计完成充换电7万余次,换电总量1700万度,每年降低碳排放约8600吨;推动使用电动重卡、货车等车辆300余台,布局电动正面吊、堆高机等新能源机械设备132台;累计建设分布式光伏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年均发电量约480万千瓦时……
电动堆高机正高效作业。
“港口物流绿色转型绝非环保成本的‘减法’,而是发展动能的‘乘法’。”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安全环保科技部部长王云华说道。(完)(海报:丁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