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率先在工科与医学专业融合领域展开探索,通过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精通工程技术又懂医学的复合型人才,为医疗康养产业输送新鲜血液。
学科融合:打破传统教育壁垒
山东协和学院自2013年起启动工科专业与医学融合改革。学院成立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工学、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通过深入调研医疗健康产业人才需求,学院制定了“医学基础+工程技术+创新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打破传统院系界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医学专业引入工程思维训练,工科专业增设医学基础知识模块。例如,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机械信息化、智能制造技术、人体运动解剖学、康复医学基础等课程。机械信息化模块培养学生工程软件应用能力,适应设计开发岗位需求。智能制造技术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跟踪工程领域新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能力,适应技术应用岗位需求。康复医疗装备模块培养学生针对康复医疗设备的管理运用能力,使用设备管理岗位需求。
创新实践:构建特色培养体系
学院投资数百万元,与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济南市医养健康产业协会、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济南市智慧助老养老服务中心合作成立老年智能康养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迈康信医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康复机器人学院获批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2021年医疗便捷机器人技术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2023年智能康养机器人技术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团队。
这些平台不仅服务于教学科研,更成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近五年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医疗机器人、智能诊断系统等创新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奖项10余项。
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融合的关键。学院构建“基础共享+专业特色+交叉融合”的课程群,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医疗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跨学科知识。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院与20余家医疗科技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近两年,学院毕业生在医疗科技企业的就业率达到85%,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具有扎实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经过十余年探索,山东协和学院的工科专业与医学融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医疗设备企业供不应求。学院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特色产业学院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1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在智能医疗设备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未来,山东协和学院将继续深化工科专业与医学知识融合,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学院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