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喜讯传来。教育部公布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济南市钢城区榜上有名,这标志着钢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近年来,钢城区委、区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坚持为教育办实事、解难题、促均衡、提质量,在济南市教育局指导下,钢城区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升级。
强供给,乡村小学焕然一新
施家峪小学是一所被群山环抱的乡村小学。四年前,这里只有尘土飞扬的炉渣操场、陈旧的教学楼。“区财政投入2580余万元为我们新建了塑胶操场、钢琴教室等,还开设了无人机课程,学校如今焕然一新!”校长魏光强说。
施家峪小学的变化,是钢城区近年来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缩影。“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优先支持、经费优先保障”,钢城区连续多年将教育工作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特别是近四年来,累计投资5.9亿元,实施校园建设工程,统一标准为全区34所中小学校改善软硬件环境、更新教学仪器和设施设备。目前,全区中小学校实现校车、取暖、食品安全、塑胶操场、智慧黑板、校园网络、智慧照明等全覆盖。
促均衡,城乡共享优质资源
4月14日,里辛初级中学一堂“流动的物理课”正悄然改变着这里的教育生态。来自区教研系统的教研员、物理老师孟宪芬已经来学校支教快一学期,每天她都会驱车10公里赶到这里。“以前缺硬件,孩子们上课只能靠眼睛、耳朵,现在有了专业化的实验室,老师演示、学生动手,跟城区孩子一个样。”孟老师说。
优质师资流动支援,得益于钢城区推行的“县管校聘”和集团化办学。全区1873名专岗教师中,14.8%参与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占比超24%。去年以来,钢城区还陆续成立5个教育集团,共享课程资源和教研平台。集团内,城乡之间、优秀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有序流动,结构优化、整体提升。
优质师资队伍力量也在不断增强。钢城区通过引进成立王新梅名校长工作室,重点培养出7名区级及以上名校长;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名师工作室”等工程,为教师提供集中培训、订单培训、校本研修等。在济南市教育局协调下,钢城区还与市中区建立“市中·钢城新知学研共同体”,两区首批18所结对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全区区级以上名优骨干教师达900余人、占比超50%。
提质量,培养千般人才
新兴路学校的学生辩才一流,汶源中心学校的孩子热衷足球,丈八丘小学的孩子个个都是“神箭手”,辛庄八一希望小学的孩子唱起传统戏曲有板有眼……近年来,钢城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实施四“泉”行动(“泉”阅读、“泉”书写、“泉”运动、“泉”劳动),钢城区各学校均已实现常态化开展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书画大赛、小小劳动能手大赛、中学生辩论赛等“六节六赛”。各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设足球、射艺、剪纸、皮影戏等特色课程,实现“一校一品”百花齐放。全区3所学校获评省级文明校园,17所学校获评市级文明校园。去年,金水河学校在济南率先成功创建“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基地”。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就近入学。“你别看这里是农村小学,但办学条件、质量都不比城里差。”施家峪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家长徐纪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