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北区人民医院住院楼内,近日举行了一场跨越医院层级的联合查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感染科/综合内科主任丁美玲带领团队,对一位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后,现场演示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规范。这样的场景,在这家区级医院已成常态。
自2023年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与市北区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以来,这场以“三甲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为架构的医疗改革,通过管理机制破壁、服务流程再造、人才培育革新,不仅让25万名市北居民在家门口获得三甲医院同等水平服务,更探索出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新范式。
从“虹吸”到“赋能”的机制重构
传统医联体常陷入“上热下冷”困境,这一困局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得以破解。市北区创新建立“双核四维”管理模式: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医疗集团管委会双组长,统筹财政投入与绩效考核;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副院长兼任医疗集团院长,并选派7名学科带头人担任区医院名誉科室主任,深度参与学科建设规划;同步设立药品、影像、检验等6个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医疗集团内“检查直通、用药同规、信息互联”。
医联体建设开展以来,市北区人民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47%,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35%。糖尿病患者张建国(化名)老人感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开齐鲁医院的处方药,胰岛素注射还有护士上门指导,再也不用每月奔波了。”
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服务革命
日前,在市北区人民医院外科联合病房,墙上的“诊疗地图”清晰标注着疾病管理全流程:急性期患者在齐鲁医院完成肿瘤切除等手术后,转入区医院进行术后康复;病情稳定后,由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接管居家护理。这种“急病精准治、慢病系统管”的服务模式,已覆盖4个联合病房和3个特色专科门诊。
在呼吸内科联合病房,专家团队带来的改变尤为明显。通过引入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技术,市北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肺部肿瘤精准诊疗42例,患者平均住院周期缩短7天,72岁的退休工人李德旺(化名)连连点赞:“原本要去济南做的手术,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人才共育激发基层活力
人才断层曾是制约基层医疗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北区人民医院院长赵红介绍,医疗集团实施“双导师制”培养计划:齐鲁医院专家每周开展教学查房,区医院骨干分批到总院轮训,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参与联合科研项目。
在延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主任高继强的创新实践引发关注。通过参与齐鲁医院牵头的课题研究,他主导建立的“抗生素使用智能监测系统”使辖区抗生素使用率下降19个百分点。“系统能自动比对三甲医院用药规范,现在我们开处方更有科学依据。”高继强的实践成果,印证着“输血+造血”人才战略的成效。
改革深水区的创新突围
面对紧密型医联体可持续发展的命题,青岛正在探索更深层次改革。市北区创新设立“绩效蓄水池”,将三甲医院专家下沉服务量与职称晋升挂钩,区医院接续治疗收入按比例反哺牵头医院,破解利益分配难题。医疗集团依托5G技术建成远程病理诊断中心,实现乳腺癌冰冻切片30分钟异地确诊,检查效率提升3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副院长、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院长李建军表示:“通过成立高质量发展办公室,实现了行政、服务、利益‘三捆绑’,既保持医疗机构独立性,又形成责任共同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