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津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5/06 16:19:03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夏津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字体:

  山东省夏津县苏留庄镇有一条路风景独好,长15.83公里,几乎贯穿夏津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春光明媚,驱车行驶在这条道路上,两旁繁花似锦,桑枝展绿。

  紧挨观光路的十几个村庄,经常可以看到种着桑树的小院和青砖灰瓦的房屋,石板路也别有意趣,好一派古桑文化村落图景。“农户的房屋就在桑林间,桑林是村庄的一部分,村庄是景区的一部分。”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传峰的家,在苏留庄镇前屯村东首,开窗就能看到观光路。目光继续向前穿过马路,就能“抵达”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

  历史上,黄河在夏津行水613年,形成了黄河故道,一代代人封沙造林,逐步形成并保留下来这片12.8万亩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其中古桑树群总面积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省唯一。树龄较长的古桑多集中在苏留庄镇的闫庙、前屯、后屯等几个村庄。

  近年来,在充分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夏津县以古桑林为依托,发展文旅事业。像德百集团,相继投资建设温泉度假村、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古桑研究院、德影城等项目。每年5月,桑椹成熟,夏津县会举办“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7届,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刘传峰家有古桑百余棵。鲜椹果不耐存储,他将鲜果烘干,将桑叶炒制成桑叶茶,这几年他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获得深加工资质。前屯村不少人从事桑产品加工。“全村年加工生产优质桑产品20多吨,年经济效益能达到150万元,加上景区给的租金,村集体年收入约30万元。”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褚运林也是一名老果农,不久前,村里建起300多平方米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他有时“客串”一下讲解员,穿插介绍一些自己多年以来掌握的桑树知识,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有一位专业的讲解员,叫王一博,是一位年轻姑娘,在德百集团古桑研究院工作。这段时间,她忙着准备讲解词,准备在节会上给全国各地游客推介当地文旅资源,尤其是德影城的新故事。

  德影城是椹仙村的改造提升项目,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挂牌指导,集影视剧作拍摄、特色产业展示以及旅游美食特色民宿于一体。目前,已有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不要以为到了农村,只有采摘、垂钓和烧烤,我们有古桑文化博物馆、孔子学堂,还有影城,农村人也喝咖啡,也欣赏诗歌。”提起村里的文化旅游,王一博侃侃而谈,言语中透着一股自信。像王一博一样,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在当地另外一家企业山东椹树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区,桑椹加工产品相对更加高端。该企业年产桑叶茶10余吨、桑椹果酒3000吨,年加工桑椹白兰地等1200吨,企业董事长宋文娟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夏津人,她介绍:“我们不仅自己承包了350亩林地,还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周边十余个村委会签订了采收协议,给优质苗、给好技术,带动村民依托桑资源致富,同时也做好桑树保护。”

  苏留庄镇党委书记张泽立告诉记者,全镇正在古桑林区域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长长的桑间路像一幅韵味悠长的画卷,展现的是夏津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前屯村的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专门设置了一个诗词展示区,收集了很多有关古桑林的诗词佳句。其中一首诗写道:“我家有一片古桑林,树影之下是我家,闲来无事种桑麻,催耕早,又见梨花映晚霞。”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