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崂山,山海相映处涌动着文化与经济的双重脉动。今年“五一”假期,青岛市崂山区以非遗传承为纽带、以文物活化为基底、以文旅融合为路径,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交织的立体图景。从街头艺术到沉浸式儿童剧,从古籍展览到数字化文保工程,一场以文化基因重塑区域经济生态的实践正在这里展开。
非遗传承:从技艺保护到产业激活
崂山区文化馆的篆刻课堂上,刻刀与印石的碰撞声此起彼伏。作为“五一”特色课程矩阵的重要组成,篆刻、金石传拓、粮食画、香包制作四门非遗课程,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代体验。在金石传拓课程中,学员们通过上纸、捶打、上墨等工序,复刻出千年碑刻的神韵;粮食画课堂里,五谷杂粮化作山水画卷,诠释“粒粒皆艺术”的东方美学。
“这些课程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文化价值的再生产。”崂山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非遗课程体系化开发,传统工艺正形成“教育—体验—衍生品”的完整链条。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崂山区王哥庄、沙子口等街道创新开展户外儿童话剧沉浸式演出,带动假期乡村旅游出行;区图书馆、文化馆坚持“五一”假期不打烊,落实免费开放、延时开放,举办非遗手工课堂、亲子绘本分享、线上阅读活动打卡赢奖励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崂山区20家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推出15项主题展览和研学活动。各博物馆假期活动异彩纷呈、精彩不断。其中,青岛市博物馆推出了“典•阅”——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出彩——河潢彩陶文化展、童声演绎青岛历史故事等9项不同题材的活动,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和市民参与。
文旅融合:从资源整合到业态创新
“五一”期间,崂山区各大影剧院迎来一波观看热潮。《水饺皇后》《雷霆特工队》《猎金游戏》等不同题材电影给观众带来更多选择,观影人数不断攀升。不仅如此,崂山区文旅部门联合5家影院发放5000张“8元观影”消费券,预计拉动消费40余万元;崂山区联合青岛大剧院推出儿童剧《飞翔地球》《放牛班的春天》等低票价看演出活动,开辟出家庭文化消费新场景。
这种创新思维贯穿文旅全链条:崂山风景区以汉服游园会、创意拓印等活动激活传统文化IP,将崂山优秀传统文化、山海风光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打造景区宣传热点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窗口,形成传统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的共振效应;全区非国有博物馆推出15项主题展览,将文物资源转化为研学经济载体;崂山五一“文博套餐”等系统、详实、权威的五一假期文化旅游资讯指南,则通过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推动文旅资源向产品化升级。“我们正从单一景点经济转向全域文化体验经济。”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文保:从历史存续到价值再生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无人机等设备正对崂山道教建筑群进行全景拍摄和建模。作为全省文物普查先行区,崂山创新“普查+”模式,将数字化技术深度植入文物保护——运用三维倾斜摄影技术为摩崖石刻建立立体档案,通过实景3D建模还原古建风貌,编制不可移动文物“一张图”实现精准管理。目前,崂山区已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普查,新发现文物点30处。借助科技赋能,不仅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效率和精度,还为文物的长期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普查+修缮”,让文物修缮更精细,标志着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活化利用”转型。崂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进一步助力文旅融合,为青岛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崂山经验’。”
夜幕下的崂山,太清宫飞檐与星空相接,数字化测绘的光束为千年古建勾勒出未来轮廓。从非遗课堂的文化传承到文旅消费的场景再造,从文物普查的技术攻坚到产业价值的深度挖掘,崂山区正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