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鲁西平原沃土生金。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聊城市近年来锚定“农业强市”目标,以“链长制”为抓手,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如今,聊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已连续两年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依托深厚农业根基,聊城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年产量连续稳居110亿斤以上,瓜菜菌、肉蛋奶年产量分别超1100万吨和150万吨。立足这一资源禀赋,聊城市重点培育粮油加工、畜禽加工、饲料加工等五大产业集群,全力构建“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规上企业达555家,实现总营收1048.9亿元,同比增长5.47%,直接带动65万农户增收。
在聊城新星商羽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内,10条全自动分绒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经精准筛选与深度清洁处理,簇簇羽绒呈现出洁白蓬松的质感,即将搭载国际物流网络运往全球市场。“通过研发端与供应链升级,企业实现从鸭毛离体到羽绒加工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最快六小时即可完成全链条作业,产品远销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等多个国家。”新星商羽副总经理刘海亮介绍。
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引擎。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省级64家,形成多层次龙头企业矩阵。以临清德能金玉米、嘉华生物为代表的玉米、大豆精深加工集群,年加工能力超200万吨;凤祥股份、乖宝宠物建成全国最大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和宠物食品生产基地;临清清源正本年产桑黄330吨,产量居全国首位;东昌葫芦、冠县灵芝、临清桑黄等“土特产”年产值超50亿元,其中冠县灵芝产量占全国30%,交易量占60%。
走进茌平区信发集团现代农业园区,“草莓天瀑”立体种植架上,鲜红的果实如“珠帘”顺垂而下,采用无土栽培和智能温控技术后,草莓产量比传统模式高5倍,四季均可上市。这一成果得益于山东农业大学与信发集团共建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该研究院组建多支院士团队,先后攻克“草莓三年不换苗”“樱桃错峰上市”等核心技术,2024年园区草莓、樱桃、鲈鱼三大产业营收达1.4亿元,科技为传统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座以工业思维重构农业生态的‘智慧农场’,正以极具颠覆性的创新模式,重塑传统农耕逻辑,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信发农业公司副总经理潘兴旺介绍。
数字赋能让传统产业迸发新质生产力。依托山东省“齐鲁农超”平台,聊城打造“聊·胜一筹!”线上品牌馆,整合百余种特色农产品,吸引132家企业入驻。“新春年货节”期间,魏氏熏鸡、临清桑黄等产品在“流量扶持+爆款孵化”模式加持下销量暴增;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借力电商直播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其中堂邑镇路庄村成为全国首个“工艺葫芦亿元村”,树立乡村产业数字化标杆。
线下,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依托5G移动互联网构建全渠道数字化营销平台,创新打造“工厂直达顾客”个性化定制模式,其“东阿阿胶场景数字化营销网络”成功入选国家级“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提供示范样本。
如何将农业大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聊城的答案是:以工业思维重塑农业,用“链长制”破解发展瓶颈。
为推动“农业粮仓”向“产业粮仓”深度转型,聊城市以工业思维创新推行“链长制”。农业农村、发改等14个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构建起“链长牵头、链主带动、部门协同”的全链条推进机制,通过强化配套服务、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推动企业从“单打独斗”向“链式集群”转型。2024年,聚焦大豆蛋白、宠物食品、复合调味品等优势产业实施10个重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4.77亿元,投资进度达130.26%,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
在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同时,聊城市坚持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持续拓展招商广度与市场深度。今年以来,全市组织企业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港澳山东周及“名品出海”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依托高端展会平台,助力本土企业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推动产业链向国际化、高端化能级跃升,进一步巩固“链式集群”发展格局。
从黄河故道到运河之滨,聊城市正以“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在鲁西平原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农脉”与“工业脉”深度交融,迸发出强大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记者 王培源 于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