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博苑社区文化书院,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挂满了居民们的得意之作,桌角摆满笔墨纸砚,处处彰显着文化韵味。在这片承载着千年邹鲁文化的土地上,40余个各具特色的文化书院如繁星般闪耀,它们是居民们文化活动的场地,更是心灵交流的温馨港湾。
70岁的张建忠每天都会准时来这里与老伙计切磋书法技艺。二年级的宋亦姝每周五参加“国学诵读班”,和老师朱鸣谷一起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书籍。“在这里分享家庭和学校生活、诵读经典,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宋亦姝笑着说。而在另一间教室里,年轻的妈妈们正围坐在一起,参加“父母课堂”,分享育儿经验,探讨教育方法。孩子们则在“萌娃读书会”里,跟着老师陈永华一起阅读绘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着有趣的故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书院。
丰富多样的课程,是文化书院吸引居民的关键。在文博苑社区文化书院,社区图书馆、老年大学、社会机构等功能合为一体;共建单位专家、社区离退休人员、文化能人及志愿者等,组建起30人的教师团队,开设了理论政策、家庭教育、健康养生、书法绘画等20余门课程,社区各年龄段的居民都能随时来“充电”。
“今年以来,济宁市统筹整合全市优质文化资源,梳理文化作品类、文化活动类、文化教育类、文化设施类、文化人才类资源共计599项,构建“居民点单—书院接单—学员评单”服务体系。其中原创音乐剧《流苏雪》、中医药科普课堂、春雨公开课、邹鲁家教大讲堂等课程深受居民喜爱。截至目前,全市开展中医生活化、无人机摄影培训、非遗手工等活动2600余场,惠及群众超30万人。”邹城市宣传部副部长张长青表示。
这些精彩纷呈的课程背后,是一支支专业且充满热情的文化队伍。邹城市通过“公益创投+人才培养”的模式,一方面引入瑜堂瑜伽、乐智亲子等30家专业机构,为居民带来专业的课程指导;另一方面,积极孵化“孟之韵艺术团”、邹鲁礼乐团等基层文化组织,挖掘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社区里的文化能人纷纷发挥特长,有的担任合唱团的老师,有的教大家剪纸、编织,成为文化书院的中坚力量。“看到大家因为我们组织的活动而感到快乐和充实,我特别有成就感。”孟之韵艺术团的负责人付春艳说。
从古老的邹鲁文化中汲取能量,邹城市的特色文化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为社区居民搭建起有温度、有深度的“充电桩”。在这里,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邻里之间的情谊在文化活动中不断升温,社区治理也在文化浸润中焕发新活力。(吴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