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龙口市北马镇允霞非遗工坊里,龙口手工线编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允霞正带领几位“绣娘”飞针走线。手指摇晃间,一盆盆栩栩如生的线编鲜花、一件件玲珑别致的编织背包次第成型,传统的“指尖技艺”,通过她们的巧手,蜕变为活络民生的“指尖经济”。
“在家门口就能做喜欢的工作,还有稳定收入,日子过得踏实又有盼头。”刘允霞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非遗工坊的深层价值,其“企业发单—工坊派单—村民接单”运营模式,更是打破了传统非遗传承的局限,为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63岁的张金玲是北马镇西刘家村村民,因对线编的热爱成了工坊常客。农闲时节,她总爱来到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创作。“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线编技艺,还能用这门手艺补贴家用,既不影响农活,也不耽误家务。”
允霞非遗工坊的“破圈”,得益于北马镇依托富有特色、覆盖面广,适于带动就业、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持续稳步推进非遗工访建设,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路南的宝宝火烧铺,刘桂春和老伴陈美芝正在用另一种方式“活化非遗”,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北马杠子头火烧既是龙口传承百年的传统名吃,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舌尖瑰宝。作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桂春夫妻俩在自家的火烧铺子里现场展演揉面、捶打、烘烤的全套技艺,更难得的是,他们将老手艺与乡土情怀揉进时光,敞开铺子传授技艺,文化与经济、非遗与乡村在擀面杖的起落间实现了双向赋能、双向奔赴。
从指尖流淌的技艺到惠及万家的经济,从深藏乡野的非遗到驱动振兴的引擎,北马镇正以“非遗工坊”为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振兴之花。在非遗工坊带动下,许多村民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实现了就业增收,有效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乡风文明提升。(王青)
【纠错】 【责任编辑:秦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