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以“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为工作理念,大力探索网络文明建设新路径,让文明从屏幕走进生活。
共建共享不是空谈,得让大伙儿都“搭把手”
网络文明建设破题,关键在打破“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滨城区的探索始于一个朴素理念:文明从“文件”走进“生活”,要在凝聚共建共享合力上下功夫。
夏日的黄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在滨州城区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岸边老柳树的树荫下,市西街道益民社区主任刘文勇身边围了几位银发老人,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
“刚开始教王大爷用微信,他总是搞混付款码和收款码,急得直拍大腿。”刘文勇笑着回忆,如今社区里的老人用手机早不是“生手”了。“上次李阿姨还让我帮她调滤镜,说要拍段跳广场舞的视频,教年轻人跟着扭呢!”他指了指不远处,几位老人踩着《最炫民族风》的节拍,身影被染成了暖金色。
如果说助老行动是守好“银发阵地”,青年力量则是激活“青春动能”。在滨城区自媒体博主“滨州真探”的工作室里,堆满了拍摄设备。“我们拍乡村好品和家乡变化,不是为了流量,是想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美。”他团队创作的《滨城区美丽乡村行》系列作品,成为乡村好品公益推介的传播样本。评论区里,“原来家乡这么美”等留言刷屏,短视频累计观看30万人次。这些年轻人既是“网络参与者”,更成了“文明传播者”。
“共建共享不是空谈,得让大伙儿都搭把手。”滨城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刘峰说。针对不同群体,滨城区创新打造“网络文明e万家”活动品牌,分层分类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常态化开展网络文明进企业、进商圈、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千余场,政企家校社联动、老中青少幼共治的“文明网”,就这样在一次次“搭把手”中越织越密。
宣传宣讲不是“填鸭”,是“润心”
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让网络文明入脑入心?滨城区的答案是:用群众语言讲好身边故事。
6月25日,秦皇台乡鑫隆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43岁的网格员刘路军捧着手机,说着方言提醒:“这链接说领鸡蛋?八成是骗子设的套,一定要警惕!”台下30多位老人边听边小声讨论,后排王大爷拿着手机跟邻座念叨,“前几天我还收到这种链接,差点就点进去了!”这种用群众语言进行面对面式的宣讲,让网络文明真正“活”进了老人的手机里。
宣传网络文明,文化浸润是底色,创新载体是关键。滨城区聚焦“让文明活起来、传开来”,积极承办全市网络文艺节目征集汇演,创作《网络文明拍手歌》《网聚正能量》等接地气的作品,在网络文明周、网络安全周启动仪式上唱响全场;开展“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中国”系列活动,结合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等传统场景,推出一批带着烟火气的网络文化精品,让“两创”从纸页跃入屏幕,从传统融入数字,为网络文明厚植更深厚的文化根脉。
传播矩阵建设更注重“毛细血管”延伸。构建起“1+35+N”正能量传播体系,即重点打造1个区级融媒平台、35个政务新媒体账号、N个重点自媒体,搭建云上传播桥梁,从政策解读到凡人善举,从传统节日到身边变化,让网络空间既有“大道理”的温度,更有“小日子”的鲜活,加速形成积极健康、双向奔赴、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不在“管得严”,而在“护得好”
网络文明建设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滨城区的长效护航,藏在“治与育”的细节里。
治乱象,动真格。大力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定期召开季度分析研判会议,加强部门工作协同,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团伙组织,依法依规处置运营违法违规账号,推动形成网络生态协同治理合力。
育生态,有温度。依托互联网企业集聚园区,成功打造全市首家“网络人士之家”,为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以及网络人士搭建活动服务平台;两处省级网络素养教育基地落地,把课堂从线上搬到线下,让文明上网从“键对键”变成“面对面”。
最鲜活的是人的变化。“以前总想着蹭热点博流量,现在更愿意沉下心做有价值的内容。”一位自媒体博主说道。滨城区持续深化“好网民”队伍培育,推动网络空间从“流量聚集”向“价值凝聚”升级,推动“指尖正能量”澎湃“网络大流量”。
黄河水依然奔涌向前,滨城的文明故事也在继续书写。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据刘峰介绍,滨城区将持续深化网络文明建设,重点实施“数字赋能·文明提质”工程,推动网络文明从“指尖风景”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网络更好地服务发展、惠及群众。(吴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