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打造计算机拔尖培养体系-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7/04 17:26:05
来源: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打造计算机拔尖培养体系

字体: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背景下,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历经15年探索实践,构建起全要素集成的“一核心三关键五支点”教育教学体系,形成“目标引领、平台支撑、本研贯通”的改革路径,为地方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

  对标国家战略,构建全链条教育教学体系

  青岛大学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引,主动对接教育部“101计划”,聚焦计算机学科前沿与产业需求,构建起覆盖本硕博的“一核心三关键五支点”教育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卓越共同体”建设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学科专业三个关键抓手,强化思政教育、竞赛科创、课程教材、研究改革、平台资源五大支撑,形成“分类发展、螺旋递进、师生协同”的创新格局。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院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停招网络工程等3个专业,重点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建成山东省属高校唯一具备学博与专博双学位点的计算机类学科体系,实现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链条贯通培养。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以“教研牵引、课程支撑、平台赋能”为主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建成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5门省级一流课程,开发35门在线开放课程,同步建设教育部主题教学案例与研究生优质案例库,形成“本研贯通”的课程资源体系。2025年4月,学院召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明确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学科交叉特色与产教融合资源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强化数理基础与前沿技术衔接。

  在实践平台建设上,学院依托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等7个省级学科平台,以及现代产业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2个省级教学平台,构建“多元融合”的科教创新集群。例如,与海信集团共建“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CAS)已实现临床应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5亿元。

  强化师生协同,培育卓越发展共同体

  学院实施“分类赋能、递进培育”的教师发展计划,引育国家高层次人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7人,建成5个山东省“青创团队”,培育2位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示范性教学团队。教师团队主持3项山东省重大教改项目,参与教育部“101计划”核心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接轨。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构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创新体系:面向本科生开设“图灵创新班”“人工智能创新班”,2020级图灵班学生竞赛获奖率100%,80%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面向研究生组建“海信班”,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制课程,培养产教融合型人才。近五年,学生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1505项,毕业生入职华为、海康威视等50余家头部企业,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改革成效显著,示范效应凸显

  通过持续改革,学院形成“学科专业并重、教学科研互融”的发展模式,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210余次,30余所地方高校借鉴应用其改革理念。在2023年教育部“101计划”成果交流会上,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代表分享经验,其“本硕博贯通”课程体系与“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等专家高度评价。

  未来,青岛大学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建设“元宇宙新闻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动计算机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李建波)

【纠错】 【责任编辑:秦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