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湾畔的滨州沾化区海防办事处,一片曾被风沙与咸涩浸透的盐碱滩上,“生命灯塔”的故事正被海防办事处精心打磨成基层治理的精神样本。
作为挖掘本土典型、创新微党课的实践,海防办事处将乡村医生赵汝佐34年坚守的故事搬上党课讲台,既是对基层党员初心的礼赞,更折射出一个“以民为本、以榜样聚力”的治理密码。
1990年,当赵汝佐背着药箱踏上海防的滩涂时,这里的医疗条件近乎空白:两间漏雨的土坯房、几盒常用药,就是卫生院的全部家当。作为办事处下辖卫生院唯一的医者,他的到来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承载着办事处“让渔民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
34年间,他身兼医生、护士、勤杂工数职——渔民出海晚归,他在滩涂边等待;老人行动不便,他骑摩托车出诊,油钱从工资里扣;没有护士,他一人护理;缺少设备,他扛起维修采购的活计。3000多户渔民的健康档案,12个自然村的每条土路,20多条磨破的摩托车轮胎,10多个磨破的药箱,都成了办事处基层医疗服务最生动的注脚。
对海防办事处而言,赵汝佐的故事不仅是“坚守”的注脚,更是“担当”的诠释。2013年,台风来袭,洪水漫过卫生院门槛时,他冒雨往二楼搬药品:“这些是退烧药、降压药,渔民犯病全靠它们!”海水漫过腰际,他却吼着“我是党员,药比命金贵”——这一声呐喊,与办事处“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同频共振。2018年,大火烧毁屋顶,他在瓦砾堆里扒出血压计、听诊器,当晚就在临时帐篷支起诊床,直到新院落成。
更让办事处欣慰的是,赵汝佐的坚守从未偏离“为民”的初心。他的家是卫生院旁的旧砖房,墙上挂着“优秀党员”奖状,桌上摆着老伴儿捡的塑料瓶;他垫付药费超3万,自己生病却悄悄藏起新农合本:“我是医生,不能占公家便宜。”——这些细节,被办事处提炼为“清廉为民”的典型教材,成为基层党员对照学习的镜子。
如今的卫生院,白墙灰瓦,诊疗室、药房分区清晰。但赵汝佐的习惯未变: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打扫,药柜按效期排列,给独居老人多留一袋盐、半壶油。这些“小事”被办事处写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清单,推动更多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从“解决一件事”到“温暖一片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