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港机实训场地里,学生们正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港口起重机械操作与运维学习,以“微专业”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态、重构教育模式的探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设微专业,帮助学生提升岗位适配能力,为毕业生打开了通往职场的新通道。仲国庆是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他说,宿舍里几个同学都选了不同的微专业,他们中很多人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企业提前“定”下了。
微专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专业,而是在学生本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一些针对性强的小课程模块,专门用来提升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学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完就可以考取特种设备作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近年来,学院聚焦智能港口领域,以“短学制、高聚焦、强应用”为人才培养理念,开设智能港口起重机械操作与运维、智能港口流体装卸操作与运维等微专业,已开办16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大幅提升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学校开设的微专业课程采用“校内导师+企业师傅”的双师制教学,很多老师都是来自港口一线的技术能手和劳模工匠。目前,校港协同制订了双师型教师建设管理办法,聘任179名先模人物等为客座教授、产业教授,每学年授课不少于40课时。建立“校企员工互通、专兼教师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45个,实现人才双向互通。
“作为学院的产业教授,任务就是把企业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最新的设备操作工艺搬进教室。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最新操作经验,将其变成教案讲给学生。”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产业教授、全国技术能手唐卫说。“照着山东港口的岗位需求标准来设计,既讲标准操作流程,也讲在现场遇到的突发状况应该怎么处理。”
“学院开设的微专业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完就可以考取特种设备作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部部长王浩说。
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庆松说:“要说微专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企业和学校真正‘融’到一块儿了。企业特别看重的是,学生在校就能考起重机械操作证这些资格证。带着证来上班,企业自然抢着要。”微专业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用“模块化”课程快速响应产业需求,这种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生拓宽就业路,既解决了传统专业课程滞后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专多能”的竞争力。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秉持“校港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立足“智慧港口”建设与港航产业升级需求,依托全域云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入推进微专业建设,不仅把校区搬到港区、把码头搬进课堂,而且通过“学习工作化、实训实境化、学生职业化”育人实践,为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港湾学院以微专业为“小切口”,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打通了高质量就业的新通道,更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树立了标杆,生动体现了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青年学子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人生坐标的担当与作为。赵庆松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前沿技术,拓宽‘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加大微专业开发力度,让更多学生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锚点’,有一个高质量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