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芦竹”扎根黄三角盐碱地-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09 09:15:48
来源:大众日报

“太空芦竹”扎根黄三角盐碱地

字体:

  7月4日,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海洋资环院”)东营实验基地内,翠绿的“太空芦竹”长势喜人。

  为啥叫“太空芦竹”?“这是搭载神舟十号飞船,通过空间诱变、地面选育,成功研发出的芦竹新品种。”省海洋资环院副研究员王玮云介绍,“太空芦竹”耐盐能力远优于普通芦竹,甚至能在含盐量高达20‰的培养基中顽强存活。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全国沿海盐碱地首例“太空芦竹”在黄河三角洲种植成功,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新解法”。

  “治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后,滩涂上留下了大片‘生态伤疤’,需要一种植物来‘缝合’。”王玮云介绍,“太空芦竹”以其卓越的耐旱、耐涝、耐盐碱特性脱颖而出。然而,“太空芦竹”能否在滨海盐碱地交出亮眼答卷,刚开始时,大家心里都没底。

  “我们去年5月前后种下幼苗,最初沿用传统的压盐改良法,但因地下水位高、日晒后盐分‘反扑’,种植效果并不理想。”经过一次次尝试,科研人员摸索出一条关键规律:在重度盐碱地,不必大规模用水压盐排盐,只需将土壤盐分控制在20‰以下。

  “一年多的试验记录显示,‘太空芦竹’首年株高就蹿升至3米,成功挺过首个寒冬,成活率达到100%。”王玮云说,“进入第二年生长期,‘分蘖大军’已超40个,群落覆盖度高达90%。”连绵的绿色覆盖层,如同给大地盖上了“生态毯”,有效减少了地表裸露,打破了盐分年复一年累积的恶性循环。更令人振奋的是,“太空芦竹”庞大的地下根系如同“天然松土机”,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也随之提升,盐碱地正悄然蜕变。除此之外,它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汞、镍等重金属及多种有机污染物,化身“土壤净化器”。

  “太空芦竹”的价值远不止于生态修复。“它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质能源作物,可加工成颗粒燃料。”王玮云介绍,“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的盐碱地上推广‘太空芦竹’,不仅能改良环境,更能产出低碳高值产品。”

  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省海洋资环院的科研人员持续开展黄河三角洲水文气象、海(咸)水入侵与滨海土壤盐渍化、黄河口典型生态系统监测、互花米草治理、黄河水沙关系调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完)

  

【纠错】 【责任编辑:丁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