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名泉保护与利用,维护泉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协调泉水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近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年)》,提出近期目标(2027年)为开展重点渗漏带生态修复,保持重点渗漏带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保持正常降水年份趵突泉持续喷涌,维持良好泉水水环境质量;城泉共生总体格局基本构建,七十二名泉景观风貌明显提升,建立系统的泉水保护与文化彰显体系。
远期目标(2035年)为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以及间接补给区和其他区域的入渗补给功能得到全面保护、修复、提升;正常降雨年份趵突泉地下水位高于28.15米的天数全年累计达到200天以上,泉水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泉水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泉水文化特色全面彰显,名泉景观风貌全面提升,“千泉之城”品牌效应凸显。
与2019年编制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相比,本规划在规划范围、泉群数量、管控要求、更新底图底数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市域范围内的全部泉水生态功能区,包括趵突泉泉域、白泉泉域、百脉泉泉域、洪范池泉域、长清—孝里水文地质单元、瀛汶河水文地质单元、牟汶河水文地质单元、源泉水文地质单元、沂源水文地质单元,共计5789.62平方千米。其中,新增莱芜区、钢城区的瀛汶河、牟汶河、源泉、沂源4个水文地质单元,同时纳入了分水岭—北康而庄等4个重点渗漏带保护范围优化调整的成果。
泉群数量由10个变为12个,除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白泉泉群、涌泉泉群、百脉泉泉群、玉河泉泉群、袈裟泉泉群、洪范池泉群外,纳入了新划定的莱芜区吕祖泉泉群及钢城区舜泉泉群。
管控要求方面,强化了重点渗漏带的整体管控,禁止新建、扩建、改建影响地表水渗漏的建设项目;补充划定了百脉泉泉域和长清—孝里水文地质单元直接补给区内的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
规划根据泉水生态功能分区分级,确定泉域及水文地质单元保护区划,根据泉水“补—径—排”生态循环系统,将泉域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为补给区和汇集出露区,并进一步细分为重点渗漏带、直接补给区、间接补给区和其他区域以及集中出露区、重点富水区和一般富水区等不同区域。优先保护山体、河流水系,位于重点渗漏带内的禁止开山、采石、挖砂、取土,河道禁止在河流底部、边坡做防渗处理,保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入渗功能。同时,严格保护重点渗漏带,严控新增建设,引导村庄集约化迁建,并实施重点渗漏带生态修复工程。重点管控直接补给区,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另外,打造“一轴、一带、两核、十二片”的“城泉共生”总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