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风机叶片在进行静力测试。
短短四五年时间,成功建成山东首个集研发检测、装备制造、施工运维等上中下游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园区,烟台蓬莱区是如何做到的?7月2日,记者在蓬莱海工产业园探寻其延链补链强链的硬核做法。
153米的海上风机叶片是什么概念?竖起来有50层楼高,放平比两架空客A380还长,转一圈扫过的面积超过10个标准足球场……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的叶片检测试验台上,一根世界最长的叶片顺利通过静力实验后,正在进行疲劳测试。记者站在直径10米的叶根处,显得十分渺小。
“这是我们为26兆瓦主机配套的叶片,转一圈就能发30度电。叶片经过650万次的疲劳测试之后,再到海上进行实地测试。”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国告诉记者。
从4兆瓦到8兆瓦、10兆瓦、20兆瓦,再到如今的26兆瓦,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加;同时,叶片也从40米到60米、90米、126米,再到全球最长的153米。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近海风场资源日益紧张。为了实现海上风能利用最大化,单机容量持续增加,并一路向深远海挺进。这些都呼唤更“大块头”的风机。
看中蓬莱良好的港口资源和配套能力,东方电气于2020年落地蓬莱叶片项目。5月份开始,两套人马一边改造旧厂房,一边谋划生产,最终提前2个月投产,当年即实现2.5亿元销售收入。2020年的主流产品是为7兆瓦主机配套的91米叶片,如今126米已成为其主流产品,产品迭代很快。
张建国告诉记者,海上风电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大件,动辄上百米、几十上百吨,对运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让这些叶片和主机等超重超大超长产品的外运“畅行无阻”,蓬莱区投资1亿元启动大件运输通道改造,26根路灯杆为运输“让路”,企业运输距离缩短三分之二,每年可以节省成本1000万元;为了满足叶片运输时转弯半径的需要,对东方电气南侧的十字路口进行了扩展改造,对路口的坡度进行了调整;为了满足超重件的运输,还对沿途桥梁进行加固改造;同时,支持蓬莱港投资6亿元新建10万吨级,提升重型装备装卸能力。
企业痛点,就是政府发力点。蓬莱区创新实施“指挥部+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平台公司+职能部门”的“五位一体”管理运行机制,以扁平、高效的运行机制推进各类问题的解决。截至目前,已召开指挥部周例会、专题推进会32次,先后解决华能陆上集控中心、海工路、产业园地下电力附属设施等项目45个大类160余个问题。
短短几年时间,蓬莱区已完成了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布局:上游布局东方电气叶片检测试验台,中游集齐上海电气主机、东方电气叶片、大金重工塔筒单桩及起帆海缆四大主件装备制造,下游布局山东送变电海缆施工运维板块。
以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为核心制造先导区,蓬莱区加快建设19平方公里海工产业园。随着法国液化空气、韩国现代重工、上海锅炉厂高端装备制造等一系列海工项目的落地,园区实现从风电装备向海工新能源装备转型迭代发展。
目前,蓬莱海工产业园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6家,国企央企9家,上市公司9家,配套关联企业达到130家,完成总投资190亿元。2024年,海工装备产业完成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进出口额90亿元、同比增长11%;2025年一季度海工装备进出口12.1亿元,同比增加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