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山东德州运河恒升化工产业园的科技研发园,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科技精英们正投身于绿色化工、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今年1月投用的科技研发园一期,对标国际一流化工产业研发中心,依托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鲁恒升)现有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平台,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紧密携手,将实现从基础研究的精耕细作到成果转化的高效落地。它不仅承载着一家龙头企业攀登世界一流的雄心,也是德城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激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生动缩影。
2024年,德城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8.79%,居全市首位,并获评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不久前,华鲁恒升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这些背后,是德城区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深耕创新沃土、精心培育经营主体的不懈努力。
德城区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对企业研发投入、知产储备等实施清单化动态管理。去年以来,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6家,立尊焊丝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全区12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7家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共同构成了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森林”。德城区坚持完善项目申报储备库,深挖重大应用成果库,获批省级科技项目3项,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5项、市科技创新成果8项,市级以上绿色低碳技术成果6项。
创新的活力,源自创新要素的集聚。德城区纵深推进“德城英才”行动,建立科技人才需求台账,常态化开展人才对接、主题沙龙等活动,围绕企业需求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目前,我们已认定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7人、省级人才工程5人,入围省级以上外国专家项目4项,柔性引进8位专家到企挂任‘科技副总’。‘最强大脑’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德城区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陈鑫磊说。“多亏了‘鲁科贷’的及时雨,解了我们研发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德城区汇龙电工财务总监安仁虎感慨。去年以来,德城区成功服务了8家这样的企业,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动,化身“政策快递员”,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融资租赁补贴等“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成果转化的“高速路”越拓越宽。德城区聚焦推进创新协同,加速校企创新合作,主动对接京津高端科创资源,组织企业参加中国科学院专家成果对接恳谈会等活动,拓宽校企合作交流渠道,支持企业对接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院所11家,促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14项。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等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活跃在供需两端,推动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长10.1%。23项高校院所的优秀成果在德城区落地生根,5项省重大科技成果、8项市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