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至7月12日,济南以一场为期一个月的城市级盛典——第三届“海右人才节”,向全球青年英才递出“天下泉城聚天下英才”的邀约。这场以“人才经济、校友经济、赛事经济”为主线的节日,以68场活动铺陈了一场人才与城市的盛夏之约。
如何让青年人才从最初的“落脚”变为长久的“扎根”?济南各区县正以暖心政策和创新服务,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现实,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青年人才马拉松志愿服务。
●高新区●
“硕博送学”让理论落地生根 人才破圈生长
当山东大学的博士站在汉峪金谷的讲台上,用华为的奋斗史诠释“企业家精神”,用鸿星尔克的国货崛起解码“文化自信”时,台下企业职工的眼神从困惑转为炽热——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讲座,而是一场信仰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作为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理论宣讲创新模式,“硕博送学”不仅开创了青年思政教育新范式,更以“理论落地生根、人才破圈生长”的实效,为新时代思想传播提供了济南样本。
2024年以来,济南高新区与山东大学开展“硕博送学”项目,构建“青年讲给青年听”的传播生态。项目创新“理论便利店”模式,依托微信群,在群众中建立“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模式,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特点,制定多项宣讲“菜单”。比如,在民营企业,结合济钢、潍柴等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宣讲企业发展理念,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硕博送学”宣讲实践项目联络站、“硕博送学”宣讲团揭牌。
一年间,这种“地摊式宣讲”覆盖超5000人次,理论传播从高大的会堂走向“烟火气”市井。
在“硕博送学”的催化体系中,青年人才历经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淬火历练,构筑起“能力进阶—价值反哺—生态升级”的链式反应。2024年以来,济南高新区新增青年人才近4万人,新引进硕士博士3000余名,实践者的成长轨迹正通过社交媒介的几何级传播形成示范效应。
近年来,济南高新区坚持以人才引领发展,抢抓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政策机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各类人才引育,全力打好“三次创业”人才集聚攻坚战。
济南高新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因地制宜、因才施策,以更宽视野抓好人才引育。一方面,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智能机器人、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实施顶尖人才、产业人才、创业人才集聚等九大行动,设立济高人才工作站,“一对一”开展人才工程申报、政策解读等服务,持续擦亮“济高人才”品牌,新增硕博研究生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4500名。
另一方面,济南高新区积极依托赛会活动抓引育。高质量承办“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预赛,抢抓“校友经济”,吸引落地一批海内外优质人才项目,聘任新一批“济高人才推介官”,扩大高层次人才“朋友圈”“项目圈”。
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抓引育。与山东大学等人才引育战略合作高校深度对接,推动青年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展。推动高校、企业、院所联合,成立产业发展联盟,强化工程硕博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细分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济南高新区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广栽梧桐树,诚引凤凰栖,让更多的青年人才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施展才华、成就梦想。
●起步区●
全链育才聚力打造黄河流域人才新高地
为加速起步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政企校联动、产学研协同发展,6月27日,“才聚鹊华·智汇未来”济南高端人才创业行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企学融合发展座谈会在起步区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3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共同探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沿趋势,推动政企学研的深度融合。

济南起步区举办济南高端人才创业行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企学融合发展座谈会。
近年来,济南起步区突出政策引才,实施“鹊华英才”计划并持续改进优化,出台30条含金量高、竞争力强的人才发展支持政策,构建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全链条的政策体系;突出赛会引才,连续4年高规格承办市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才聚鹊华·智汇未来”人才活动,引进落地一批优质人才和项目。突出精准引才,2023年以来,持续开展高校系列招聘活动,招聘优秀青年学子127人。
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济南起步区积极搭建人才集聚科研平台,先后落地4家“中科系”科研院所,以平台为依托承担一系列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以项目为牵引集聚培养更多科技人才。
同时,济南起步区优化产学融合平台,成立运行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黄河机器人创新院,落地种业总部基地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集聚载体进一步丰富;建设党员干部培训平台,建成起步区工委党校,与省委党校合作共建,已举办各类班次30期,培训1200余人次,以多元平台筑牢英才汇聚新高地。
济南起步区通过搭建“鹊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宣传、人才交流“一网共享”,政策申请兑现“一网通办”,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人才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开通服务“绿色通道”,让人才服务更加便捷。同时,起步区成立人才创业项目服务专班,推动人才工作与产业、资金、项目等配套政策、要素保障一体联动,让创新创业更有保障。
此外,起步区还建成启用国际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数量增加至24700余套,逐步搭建起“货币+实物”双重保障、“租售补”一体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让人才安居更具品质。
●市中区●
以新时代青年人才集聚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中区锚定人才强区战略核心目标,以青年人才为关键抓手,通过构建“三区多园”空间矩阵、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生态、完善“三个体系”制度支撑,实现年均引进青年人才2万余人的亮眼成果,先后斩获“山东省青年人才首选山东20强城市”“山东省青年发展友好型县域试点”等殊荣,为青年人才打造了乐学、乐居、乐业的高品质成长环境。

“智汇经纬·创享市中”青年人才职场体验活动。
市中区秉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理念,精心规划品质生活集聚区、校友经济示范区、产才融合创新区“三区多园”布局,为青年人才构建起覆盖工作、生活、发展的全维度平台。在品质生活集聚区,老商埠的百年风情与上新街的市井烟火交相辉映,英雄山的红色底蕴融入非遗国潮元素,这里已成为青年追捧的消费新地标;校友经济示范区以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枢纽,串联起二环南路沿线的政产学研平台,为校友团队提供从项目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赋能;产才融合创新区则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与济南都市工业经济区“双区”优势,围绕支柱产业链与未来产业方向精准布局人才链,正加速崛起为产业人才的创新高地。
围绕青年“吃住行学游娱购业”八大需求,市中区创新打造“乐享市中”微信小程序,并在石崮寨风景区、上新街等点位设置“我在济南刚刚好”打卡地,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服务网络。服务场景中,200余场高校推介活动架起沟通桥梁,11处校地企合作基地与10余处低成本创业载体落地生根,济南大学保障先锋队等队伍提供精准服务;生活场景下,8处青年人才公寓配套共享办公区与健身空间,通过小程序入住可享9折优惠,让青年在低成本生活中收获高品质体验。
市中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三个体系”建设为抓手,筑牢青年人才发展的制度保障。组织体系上,成立服务青年人才工作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政策、资金、信息等资源的高效整合;政策体系中,《服务青年人才二十条措施》涵盖就业、住房、教育等全领域,切实解决青年后顾之忧;运行体系里,科学决策、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督促落实四大机制协同发力,确保各项服务举措落地见效,持续提升市中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天桥区●
“烟火气”里引才来
逛着街找工作!天桥区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将“凤栖天桥”系列人才市集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场景,以“烟火气”聚“人才气”,构建起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新生态。
人才市集并非天桥首创,但天桥在具体实践中赋予其多层次创新内涵——空间破壁,让机遇触手可及。突破传统招聘模式,将人才市集设在山钢锦绣里广场、K88名泉广场、五龙潭公园、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区等核心商圈与热门景区,打造“逛街即求职”的沉浸式体验。企业借助商圈高人气降低揽才成本,求职者在休闲购物间完成岗位对接,构建“企业降本、人才便捷”的双赢格局。“在K88逛街时,没想到顺便找到了心仪的岗位,这种把招聘摆到‘家门口’的方式太方便了!”近日,通过市集成功入职的青年人才王琳告诉记者。

“凤栖天桥”系列人才市集活动。
要素叠加,让服务场景化集成。人才市集不仅是就业对接平台,更集成政策咨询、青年社交、文化体验等多维服务。政策专区解读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及天桥产业优势,非遗文创区彰显区域文化底蕴,就业指导区推出技能培训资讯,中医义诊区提供健康关怀,乐队演出区营造轻松社交氛围,让人才在一次活动中收获就业指导、政策红利与文化认同。
生态留才,让人才“安身”又“安心”。人才市集打开了服务人才的一扇窗,天桥区以“情感留才”为核心,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高效推进人才公寓申请与租金补贴,缓解住房压力;开设暑期公益课堂提供书画、声乐等素质教育,解决人才子女托管难题;举办“智桥领航”专家讲堂,服务人才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智汇天桥 四季有约”人才活动品牌,增强人才归属感,让人才感受到城市温度与底蕴。
市集之外,天桥区更以“产业需求导向”布局人才工作。近年来,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全力推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特种结构研究所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授牌成立山东科技大学“嵙友”泉城会客厅等高质效校友平台,建设济南市知识产权专利“一月一链”转移转化路演基地、“山东颗粒学会—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新材料领域协同创新基地,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钢集团合作成立“联合共创教育科技实践基地”等,用城市温度与产业厚度书写“人才强区”新篇章。
●莱芜区●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人才“扎根安居”
“2020年,我回乡参加莱芜区乡村专员招聘,”莱芜区苗山镇乡村振兴工作专员高大伟说,“我的初心很明确:把农民当职业、把农业当事业。”他提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区、镇两级的大力支持。2023年借助“万村共富”项目获得250万元资金建蜜薯加工厂、搭线上销售平台,后又争取到60万元补贴建脱毒育苗大棚。“政府支持让我们这些返乡年轻人扎根底气更足了。”
莱芜区通过“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吸引了1000多名像高大伟这样的青年回乡创业,为家乡贡献力量。从乡村振兴一线选才,开展遍访、“寻找青春合伙人”行动,宣传典型事迹,引领带动广大青年提升创业本领、融入发展大局。
为真正留住青年人才,莱芜区在政策扶持上做足了文章。“当初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莱芜的,没想到一来就能申请住房补贴,每个月能领到700元。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这真是场及时雨。”山东金铸基药业有限公司的孙嘉欣感慨道。
莱芜区推行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在市级政策基础上翻倍补贴。为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发放生活和租房补贴;协助本科、专科毕业生申请市租赁住房补贴。2024年,累计为1707名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贴1049.35万元。
莱芜区还持续优化青年创新创业与生活服务环境,让青年人才享受“莱芜礼遇”,实现安居乐业。莱芜区文化场馆齐全,“泉城书房”等众多,健身场所与赛事丰富,满足青年运动需求。此外,还开展交友活动、开设6期“青年夜校”体验课,增强青年认同感与归属感。